我是歌手中的两种人生观

2016-04-12 09:23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我是歌手中的两种人生观

随着李玟身穿15年前奥斯卡颁奖礼上的范思哲战袍,再次演唱自己的经典成名曲《月光爱人》,这个自带光环的“参赛者”夺得歌王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李玟用自己的实力和努力,完美地诠释了一个现代社会“成功者”的人生观和奋斗历程。

除去总决赛之外,在其他的11场比赛中,李玟六次拿下了全场前两名,在“歌手互投”环节更是五次拔得头筹。每一场比赛她都铆足了劲儿,从编曲、造型、舞美到现场演唱、舞台表现,处处可见她把一切做到极致的决心和信心。心理学中所谓的“成就型”人格大概就是这样——喜欢接受挑战,有很强的争胜欲望,精力充沛、动力过人。他们在面对竞争时永远严阵以待、稳扎稳打,不断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为的就是在每一次竞争中都确保胜利。

然而,这样的人生最怕“用力过猛”,比如最后两期的张信哲。为了所谓的“创新”,唱片时代的老经典《爱如潮水》被改成了夜店High曲,备受期待的《致光阴》不过是各大排行榜上的口水歌串烧。为了迎合观众、迎合舞台,完全放弃了自身的特点,落入媚俗的深渊。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就像这样,在强势的时代潮流面前逐渐迷失了自我,一步步地被现实改造成了自己原本并不喜欢的样子。

与之相对的,是这个舞台上出现时间最短却最为独特的老狼。与李玟相比,老狼的成绩单多少显得有些难看:作为最后一位补位嘉宾,出场两次几乎都是垫底,于是惨遭淘汰,通过突围赛复活,最终拿到了总决赛第四名的成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校园民谣有短暂而耀眼的辉煌,代表着“天之骄子”的校园歌手,用一把木吉他和充满人文主义的歌词、曲调,征服了那个年代的歌迷。在中国社会变化最为剧烈的三十多年中,老狼却惊人地保持了不变,从嗓音到音乐风格,再到整个人的生活,他安静得与这个喧嚣磅礴的世界格格不入。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不变几乎成了单调和乏味的代名词,不被大多数观众认可,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如果说李玟代表的是现代社会“成功学”的一个范本,那么老狼则更接近一种古典主义的、“法自然”的人生态度。在决赛舞台上的最后阶段,所有歌手都“憋大招”的环节,老狼依旧是一首云淡风轻的《米店》。名次和奖杯几乎跟他没有关系,他只是唱自己想唱的歌,从心所欲,不为所动。那首搬出了中国摇滚黄金年代大半壁江山的《礼物》,即使不能被所有的听众和网友接受,但却是他们享受这个舞台的方式,也是他们心目中真正经典的音乐——毕竟对于摇滚乐来说,与歌曲本身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精神和态度。

古典主义价值观在今天显得不合时宜,随时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危险。老狼以及大部分90年代短暂辉煌的内地摇滚歌手们,这些年来逐渐退出公众视线。在一个凡事讲求效率和回报的世界里,没有多少人知道,三十多年中,老狼帮助和提携了多少曾经落魄的民谣新人。

现代社会充分信仰进化论和优胜劣汰法则,通过各种形式的竞争分出高下优劣是我们最习以为常的“晋级”方式。实际上,多少失败背后蕴含的是不完整的遗憾之美。在人人都想赢怕输的社会,我们习惯性地为胜者欢呼,对所谓的成功崇拜得五体投地,却常常忘了,在那些无人问津的“失败者”身上,往往同样蕴含着美好和力量。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行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