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蓝皮书》在京发布:互联网企业将主导电影市场

2016-04-12 08:52 深圳特区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国社科院发布《文化蓝皮书》,指出——新兴文化消费三低特征明显

4月11日,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产业10多年来发展的“热运行”态势持续趋缓,回归“常态化”。随着改革告一段落,政策效应必将递减,产业发展动力必将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必将下降,这种下降就是回归常态。而不断兴起的新兴文化消费群体呈现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低三低特征。

新兴文化消费人群: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低

蓝皮书指出,传统文化消费和新兴文化消费融合发展是现阶段文化消费的又一个结构性特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新兴媒体的发展及其和传统媒体的融合。面对不同的消费方式、消费渠道甚至是全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文化消费领域得到极大扩展。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新兴文化消费群体呈现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低三低特征。

数据显示,2007至2013年,全国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从2007年人均文化消费1051.82元上升到2013年的1891.53元。“十二五”以来的3年时间,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增长约400元。2013年全国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出现大幅增长,增幅达到17.09%,一改过去3年涨幅在10%上下波动的局面。

其中,新兴文化消费群体呈年轻化趋势,20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用户规模达6.52亿,年轻人是主要的互联网使用群体。其中,24岁及以下的占31%,25至30岁的占29%,31至35岁的占18%。这种年轻化趋势体现在新兴文化消费的各个领域,主要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领域,其主要的消费群体都偏年轻化。

新兴文化消费群体的又一大特征是消费者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继续发展。在我国移动新闻资讯类应用网民中,毕业于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占31%,而我国移动音乐类应用网民毕业于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占35%,本科、大专、硕士及以上学历者总计约占总规模的40%,说明新兴文化消费群体的学历整体偏低。

新兴文化消费群体收入偏低。中国互联网用户收入统计显示,消费群体主要为中低收入者。中国移动视频应用网民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25%,2000至2999元的占24%。中国移动新闻资讯类应用网民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28%,2000至2999元的占25%。中国移动音乐类应用网民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25%,2000至2999元的占24%。

互联网企业将主导中国电影市场

蓝皮书指出,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96亿元,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这一年里,电影制发公司开始多方布局,不断拓展影视业务环节,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后面统称BAT)等互联网公司和投资公司纷纷介入影视产业。可以说,2014年是中国电影市场的蜕变之年,经过十几年的市场化发展,中国电影将化茧成蝶,成为世界电影市场中的另一颗明星。

在BAT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下,电影投资方面出现了众筹的新模式,电影发行方面出现了视频网站平台或新媒体的模式,在电影购票方面更是出现了团购和在线选座的新模式。这些新模式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电影产业链,使之与互联网产业链相互结合。

2014年, BAT在完成对在线视频播映平台和在线选座售票平台的布局之后,又纷纷成立各自的影业公司,与传统的电影制发公司形成了竞争与战略合作的新格局。同时,在2014年,BAT不仅完成了对电影制发播映的布局,而且纷纷在上游落子。腾讯成立腾讯文学、百度收购纵横中文网等动作,无不显示着互联网企业对于电影产业的宏大布局。

随着BAT等互联网公司在电影产业的布局,一个互联网生态体系的概念在最近几年不断被提起。在前期,BAT凭借自身雄厚的资本优势和用户群体优势,通过并购方式不断完善基于自身特点的业务生态体系,而后期乐视、小米、360等企业的加入,共同将互联网的线上与线下、电影的制作发行与播映进行了有机整合,中国电影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形成一种共生态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互联网企业势必会逐步渗透到整个电影产业链,甚至可能将中国电影产业与互联网生态体系相互融合。

IP已成为电影业内热词

蓝皮书指出,时下IP已经成为电影业内的热门词汇,中国电影市场的IP主要存在四种主流形态,分别为游戏、文学、动漫和综艺,其具有庞大的用户或粉丝群体,带来较高的粉丝票房,也使这四种形态是中国电影市场改编为电影的主要来源。

大量游戏改编为电影,中国游戏市场具有全世界最大的用户群体,一款经典游戏所累积下来的用户资源如果能够转化为进入电影院的观众,哪怕转化率极低,累积下来也会成为一笔庞大的收入。因此,在2014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不时会看到由游戏改编而成的电影,如《洛克王国》《赛尔号》等。

文学改编为电影,在中国文学改编的电影中存在两个方向,即传统文学改编和网络文学改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文学的盛行,由当红网络小说改编为电影的案例不时出现。

动漫改编为电影,动漫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凭借其广大的动漫迷成功进入了电影市场。从国外的《变形金刚》《忍者神龟》等系列,到中国的《风云》等电影,无不在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而诸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动画电影亦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综艺改编为电影,2014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还有一种比较新颖的IP方式,即由综艺节目改编为电影。如《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凭借其7亿元的票房收入一举开创了中国综艺节目改编电影的先河。在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的形态成为电影IP的主流形态,为完善中国电影产业链和推动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