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艺术大师罗工柳先生诞辰100周年,3月29日,由范迪安策划的“创新先驱之路——罗工柳百年诞辰纪念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以近400件作品和大量文献资料的规模,首次全面呈现罗工柳先生不凡的艺术人生。开幕现场,靳尚谊、侯一民、杨先让、詹建俊、盛杨、闻立鹏等20余位老前辈齐聚一堂,在《地道战》《毛泽东在延安作整风报告》《宁死不屈》《毛主席在井冈山》等广为人知的作品前,感念这位新中国第一代油画的“铺路人”。曾临摹罗工柳作品的靳尚谊认为,罗工柳的一生是不断探索、创新的一生,“罗先生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3日。
作者简介
罗工柳(1916B2004),中国现代著名油画家、版画家、美术教育家,广东开平人。早年就读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并随“鲁艺木刻工作团”深入太行山敌后根据地。建国初期,参与创建中央美术学院,他的艺术思想和在油研班贯彻的教学方法对中国油画创作和油画教学产生了广泛影响。1950至1985年,罗工柳作为人民币设计组的组长,组织并亲自参与了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工作。代表作有《地道战》《毛泽东在延安作整风报告》《毛主席在井冈山》《宁死不屈》《井冈山》等作品。
展览现场
以木刻作品《鲁迅像》为开篇
整个展览以罗工柳于20岁时创作的木刻作品《鲁迅像》为开篇,通过“在战斗的前线”、“为新中国而创作”、“留学研究在苏联”、“中国油画要走自己的路”、“柳色长青”五大部分,以作品与创作手稿相结合的方式,400余件展品再现了罗工柳这位艺术多面手在不同人生阶段革新求变、锐意进取的艺术之路。
在现场铺陈的履历表中,罗工柳生于充满忧患的20世纪初期,他是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其绘画生涯可以说是从木刻开始的。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以刀笔为武器,创作了大量激励军民的版画作品。
在策展人范迪安看来,罗工柳的版画作品吸收了民族民间艺术,对现代“西式”木刻的表现手法进行了改良,“实现了版画语言的巨大变革,把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进一步发展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主要看点
《井冈山》56年后首次露面
新中国成立后,罗工柳顺应时代需要,投身油画创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创作的《地道战》《毛泽东在延安作整风报告》《毛主席在井冈山》《宁死不屈》《井冈山》等多件作品以崭新造型视角确立起新的样式。范迪安说,“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思想观念中的‘创作’意识既是超强的,也是超前的”。
《地道战》是罗工柳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也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华章。范迪安告诉记者,这幅画中融入了罗工柳的生活积累,“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来自罗先生身边,甚至有很多就是从他的速写、素描中来,但是他把生活的体验放到一个画面的构成之中,由此传达出地道战这样一种经典的情境”。据了解,因为对冀中地道战比较熟悉,这幅作品前后只画了半个月。
在本次展览中,有一件巨幅风景画《井冈山》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该画创作于1960年,宽223厘米、高284厘米,完成后便留在了国家博物馆的库房中。
至于这么多年从未展出的原因,范迪安解释说,“因为那个年代更受欢迎的是具有情节性的红色经典画,而罗先生的《井冈山》偏于纯艺术”。如果不是这次展览,这件作品几乎要被人遗忘了。
当年与罗工柳同赴井冈山搜集创作素材的后学靳尚谊回忆,“罗先生于1955年留苏,1958年回国后就前往井冈山”。一开始,靳尚谊跟他一块儿画湘江,“画得很满意,情绪很高”。然而,到了井冈山后,罗工柳遇到了创作上的“麻烦”,“井冈山的自然环境、色彩跟苏联大不一样,苏联的风景是欧洲的色彩,很协调,非常好看;井冈山则是翠绿的绿树、红土、蓝天,很难组成一个调子”。让靳尚谊没想到的是,罗工柳最后以写意的方式画出了《井冈山》。在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看来,“这就是现代版的《溪山行旅图》,罗先生在油画中探索性地采用了宋代米芾的‘米点皴’,以充满诗意的笔触画出了井冈山的秀润”。
后学讲述
构建了一代人的油画梦想
展厅中,“留学研究在苏联”部分的展品是不少当今油画界大腕当年学习的范本。展出的《紫裙姑娘》被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临摹过,“也是我第一次临摹罗先生的作品,我记得《紫裙姑娘》是印在一张小小的明信片上”,许江被这幅画的色彩所打动。从朋友那儿将明信片借回来后,“身边好几个人要临摹,而我抽到的时间居然是后半夜”。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那样的氛围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启了我们学习油画的道路”。
许江后来还临摹过罗工柳的《悲剧演员》和《哥萨克人》,“都是留苏期间画的,这一次展览中均有展出”。对于许江这一代油画人来说,罗工柳的这一批作品“不仅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整个60年代,中国人普遍对于油画的理解,同时也构建了我们这一代人对油画的梦想,为改革开放后我们迅速回到校园打下了基础,我们是从这里吃到了‘头口奶’”。
在罗工柳学生的印象中,他是一位敢于创新、勇于变革的艺术家。“他总是不满现状,胆子很大,敢于去做别人没有做的事。他的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创作上,也体现在教学上。”罗工柳的弟子、中国美院教授全山石说,“他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他创新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来总结和研究的。”
老友回忆
艰苦临画,小块糕点就当一顿饭
在观展的人群中,一位着装讲究、满头白发的老先生热情地给年轻人讲解罗工柳留苏期间的临摹作品,他是罗工柳的老朋友郭世琮,“我认识罗先生的时候才18岁,今年已经81岁了”。郭老先生年轻时从事外交工作,他见证了罗工柳在苏联留学期间那一批画的诞生,“我经常去看罗先生画画”。当时的条件很有限,“买完画材后生活就非常困苦了,他出去写生的时候,经常吃一小块糕点或者一块西瓜就算是一顿饭了”。
在艰苦的环境中,罗工柳临摹了包括列宾艺术巅峰时期创作的《伊凡杀子》等一大批苏联经典油画。郭世琮依旧清晰地记得罗工柳临《伊凡杀子》时的情景,“那是莫斯科的冬天,光线很暗,当时博物馆中不许打光,但罗先生画得非常认真细致,人物眼睛中的血丝都表现出来了”。
提及他与罗工柳的交往,老人有些激动。早在中学时,他对罗工柳的朝鲜战场写生就很敬佩,“后来鼓起勇气给他写了封信,没想到就此与罗先生成了忘年交”。爱画画的郭世琮戏言自己是罗工柳门下“永远也毕不了业的学生”,他经常拿自己的画请罗工柳指点,“让人想不到的是,他这样的大画家每一次都改得极认真”,并不在意郭老只是一个艺术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