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早期管弦乐作品连我这样从业几十年的指挥都不知道,好意思吗?”国家大剧院音乐总监陈佐湟感慨很多中国早期管弦乐作品,“只是纸上乐谱,如果没有被演奏出来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即将于4月8日开幕的国家大剧院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将进行一场中国交响音乐的“寻根之旅”,最早的管弦乐作品是萧友梅1916年在德国创作的《哀悼进行曲》至今已经有一百年的时间。
陈佐湟:不去挖掘愧对来者
本届以“中国交响乐记忆”为主题,挖掘出一批鲜有机会上演的中国早期管弦乐作品,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集中呈现。来自全国12支交响劲旅,在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中将轮番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其间将展示29位中国作曲家的34部作品。
发布会上,陈佐湟、施万春、谭利华、三宝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畅谈了对“中国交响乐之春”原创音乐品牌的期许。陈佐湟说:“这些作品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如果我们这代人再不去挖掘、整理,我会感到愧对前人,也愧对来者。”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谭利华说:“音乐的历史是作曲家的历史,国家大剧院这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可谓意义非凡。中国的交响乐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蕴含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应该通过这些作品,不遗余力地去传承、并推动当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施万春:作曲人苦于没有好平台
出生于1936年的施万春如今已是80岁高龄,从最初开始学习、从事作曲至今,他见证了中国交响乐发展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数十年来,施万春创作了大量交响乐及电影音乐作品,在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中,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节日序曲》将在4月13日由山东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再度奏响。对于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策划,施万春备感欣慰:“中国的作曲人一直苦于没有一个好的平台演出自己的作品。中国近年来的交响乐事业发展迅速,全国成百上千家交响乐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却很少有机会听到中国作品的演出,这是个很大遗憾。中国作曲家,无论青年或老年,手里不是没有好的作品,只是无处可用。在这次‘中国交响乐之春’中,各乐团都纳入了一定比例的中国曲目,这是一次高瞻远瞩的策划,国家大剧院定会通过其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全国音乐院团,一同重视起中国交响音乐文化,促进中国交响乐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