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那么多 “金扫帚”不易做

2016-03-22 08:45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烂片那么多 “金扫帚”不易做

今年的中国电影金扫帚奖,候选的片单实在过多,多得要溢出来。3月20日公布的获奖结果中,《从天“儿”降》《恶棍天使》《栀子花开》被评为“最令人失望影片”,《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爱我就陪我看电影》则进入“最令人失望中小成本影片”名单。

中国电影金扫帚奖,进行到今年,已经举办到第七届,这个由《青年电影手册》发起的中国唯一烂片评选奖项,每次公布评选结果,都会引起业界与舆论关注。烂片那么多,为何这几部得了金扫帚?

哪怕烂片成堆,也总有那么几部特别扎眼,专业的评委与普通的观众,都能够直截了当地把它们分辨出来。但常有烂片会在市场上获得高票房,而且有时会达到惊人的数亿。这表明在目前的市场上,存在一个阶段性的现象,作为消费者的观众,在明知道影片难看的情况下,还会走进影院贡献票房。这当然不是中国观众天生爱看烂片,而是烂片掌握了除了创作之外的其它秘诀,比如被说滥了的情怀,比如明星组团带来的粉丝消费力,以及社交媒体上五花八门的营销,反正通过电商渠道购买的电影票也不算贵,观众进入影院观看这些烂片,很大程度上可以被归类于盲目消费。

吃定了观众会埋单,一些烂片在立项、拍摄、制作、宣传时有恃无恐,根本不懂电影的人,或者对电影理解特别肤浅的人,都可以扎进这个行业,趁市场之热“抢钱”。在这种心理促使下走进院线的电影,基本丧失了电影所应具备的品格与质量,成为胡拼乱凑、重复山寨的代名词。因为它们根本不是电影,充其量只能算“在电影院公映的劣质视频内容”。

这些电影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一点是,与创作相关的立意、创意、情节、人物等等,都糟糕的一塌糊涂,偶有一部电影在技术层面上勉强说得过去,但也完全被逻辑混乱的故事搞砸。严格一点说,它们已经不是烂片,金扫帚的评奖也在超出评选烂片的范畴,变成了向“非电影产品”的宣战。

烂片的定义在被刷新。曾几何时,烂片并不是烂到一点儿也不能看的电影。这几年的好莱坞也深受烂片困扰,一些在美国本土票房不理想的电影,到了中国之后却被认为是还不错的爆米花电影,比如《忍者神龟:变种时代》《明日世界》《诸神之战》《环太平洋》等,平心而论,这些好莱坞烂片只不过是手法老套了些,元素单一了些,但在观赏性方面,仍有一定的吸引力,是可以勉强借以打发时间的烂片。

香港电影也制造了不少烂片,比如著名的烂片导演王晶,就拍摄过诸多质量不佳的作品,比如《未来警察》《大上海》《澳门风云》系列等,但这些烂片,多少还守住了一些“香港制造”的底线,能看到点往昔港片的套路,能唤起观众隐藏于内心的那么一点儿情怀,甚至有一些观众,既喜欢王晶拍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好片,也喜欢那个时期他拍摄的烂片,这充分说明,烂出了特色,烂出了风格,这样的影片也能够填充市场需求,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

而纵观今年的金扫帚获奖名单,我个人除了对《恶棍天使》有不同意见外,其它几部均有百分百的理由获奖。这些“产品”的存在,是对电影——这一带有梦想色彩的文艺作品的一种冒犯,是对观众的一种不尊重,是朝阳产业下的阴影。它们有着极强的破坏力,会吸引急功近利的电影人效仿,推出类似劣质产品挤占市场,会让那些真心想要创作好电影的人灰心丧气,会让人们不断怀疑自己的电影审美,也会造成从创作到产业,从上游到下游的恶性循环。

金扫帚奖试图捍卫电影的尊严,因为影响力还不足够大,它对于电影产业目前所能起到的作用,只相当于注射了一针消炎药水。但它年复一年地举办下去,实际上等于在一次又一次地阐述电影常识。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