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东
打造精品剧还要靠老本行
当“二次元文化”开始大张旗鼓地进入影视剧行业,怎么迎合年轻人似乎成了重要的命题,但同行业者也不必因此自乱阵脚。
“现在的创作者特别怕跟不上市场和趣味。”在一手打造了电视剧《伪装者》和《琅琊榜》的制片人侯鸿亮看来,如果一味为了市场效果而去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其实有点本末倒置。“我在做《琅琊榜》时其实挑选的并非热门IP,观众的趣味和喜好并不是在播出前就能预判的,而往往是在播出后总结出来的。”他认为,紧跟市场变化、制作年轻化的大趋势是对的,但具体怎么操作,如何看待和使用大数据,才是从业者真正应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甄嬛传》导演郑晓龙也深谙一点:真正能够成为精品的剧作,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精彩的故事和人物这些老本行。以生活剧题材闻名的编剧王丽萍,也认为不应放大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对创作者的影响,“我所知道的专注、坚持的编剧,都会在创作过程中兢兢业业按照编剧的规律,搭框架、理结构,在编剧层面做很扎实的工作。无论电视剧行业有怎样的变化,包括故事性、人物关系、价值观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在内的剧本要素,是无论如何不能省略的。这些年电视剧的发展证明了这个道理,这个方向也不会变。”
论坛声音
中国明星的艺术生命周期在缩短
即便是作为电视剧行业的年度峰会,由演员们出席的论坛也极为少见。昨天下午,胡歌、靳东和韩东君作为演员代表出席了2016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论坛。当三位演员落座,现场立刻爆发出尖叫声,也证明了这些演员的高人气——即便是在见惯了大明星的同行圈里,他们也因在《伪装者》《琅琊榜》《无心法师》等电视剧中的出色表现而“圈粉”无数。
演员们水涨船高的片酬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胡歌和靳东能降点片酬吗?”面对如此犀利提问,胡歌的回应倒是十分痛快:“当然可以少点,我从来不是那种为了挣钱而演戏的演员。今天能被捧到这个位置,说到底是因为观众喜欢。如果遇到特别好的剧本和团队,片酬不是我第一考虑的因素。”靳东也表示自己的观点和胡歌一致。
有些影视剧演员不演戏却跑去上综艺节目,对此胡歌和靳东都尚未试水,他们的态度也相对谨慎。“我个人认为不存在影视剧演员不能或不该接综艺的说法,但演员不能过早地透支自己。很多人是根据需求在走,市场和观众需要什么,就给什么。”胡歌透露,如果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真人秀模式,也不排除会去参加。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看来,演员综艺化的趋势,恰恰反映了近年来中国演员的一个发展趋势,“过去我们看演员是几十年一代,现在演员更替的速度明显加快,几乎是几年一茬儿人。”他认为如今的偶像明星更像是一种众筹方式,“有了互联网,累积热度和粉丝就像是给明星众筹,继而在演艺市场快速分销和消费。这导致了演员的迅速消耗,艺术生命也随之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