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墓主身份确认为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但袱葬墓身份尚未揭晓;展览将持续至6月2日,之后,文物运回南昌,由考古人员继续研究。
2016年3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云集了400多件海昏侯墓珍贵文物,参观者络绎不绝。
据考古人员统计,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土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简牍、木牍等各类精美、珍贵文物约1万余件。其中,出土马蹄金和麟趾金、金饼、金版约378件,为我国汉墓考古史上保存数量之最。
与此同时,墓主人身份也正式公布——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
3月2日上午,在首博召开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考古专家介绍,出土的三件文物为确认墓主是刘贺提供了佐证:
一,主墓的内棺打开后,遗骸腰间中有一枚玉印,印有“刘贺”二字,这是最为直接的证据;二,在出土的墨书金饼上,有“海昏侯臣贺……酎金……”字样;三,考古专家在出土的木牍上发现“海昏侯臣贺”字样。
据史书记载,刘贺生于公元前92年,卒于公元前59年,在位短短27天里,他“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后被封为为海昏侯,史称“汉废帝”。然而,出土的整套乐器,包括两架编钟、一架编磬、琴、瑟、排箫等礼乐用器;绘有孔子画像及孔子生平的漆质构建以及各式漆砚、墨及竹筒等文物,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有文化、懂情趣的海昏侯,颠覆了史书上素有的形象。
2016年3月3日的松果沙龙上,海昏侯国考古领队杨军介绍,2011年3月23日他接上级通知赶往这一盗墓现场。凭借多年考古经验,当即判断此墓为汉墓,且级别很高,于是连夜起草材料,上报国家文物局。
据杨军介绍,发掘前,考古队首先对海昏侯墓及其周围方圆5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2012、2013年先后发掘了三座袱葬墓、一座车马坑,解剖了两座园门;2014年起,开始发掘主墓M1,完成封土和墓室内填土的发掘;2015年开始椁室回廊,主椁室的发掘、清理、现场出土文物的提取和保护工作。
目前,主棺已安全套箱提取进实验室,考古人员将进行考古研究。其他文物的鉴定工作也正在开展。袱葬墓身份还不明确,杨军推测有可能是家庭成员,还有可能是男性。
汉墓“十室九空”,为何海昏侯墓能够幸免?杨军解释,东晋时期,鄱阳湖大地震把内椁板全部震塌,后来鄱阳湖水南倾,地下水位整体提高,墓中的漆木器泡在水里,隔绝了空气,才得以保存下来。
海昏侯墓本体规模宏大,椁室设计严密,功能清晰明确,是西汉中晚期列侯等级墓的典型标本,也是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惟一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
墓中出土的金饼、马蹄金、麟趾金等金器,一般用于西汉时期帝王赏赐、馈赠、聘礼以及大额交易和域外交往。此次出土的马蹄金上分别带有“上”“中”“下”字,但究竟代表什么意思,杨军表示还需做大量工作才能得出结论。
另外,出土的青铜蒸馏器,用途可能是酿造果酒。出土五铢钱数量庞大,10余吨,约200万枚,反映了西汉王朝“博赠”制度。考古人员还在主椁室内还发现了冬虫夏草,由此推测,在西汉时期,冬虫夏草就已经成为了名贵滋补药材。
由于文物提取中涉及多种材质,如何做到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相结合,最大程度保护出土文物和遗址现场,这是考古人员在发掘中遇到的很大困难。对此,杨军说,历时五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与文保专家紧密合作,共同参与到文物提取和保护工作;采用实验室考古套箱提取方法,有效保护脆弱质文物和埋藏情况复杂的文物,提取出的文物经现场应急保护处置后,才进入工地文物保护工作用房,实施专门保护。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十分丰富,其考古价值是否超过刘胜墓及马汉堆?杨军认为每个墓都有价值,应当透过文物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情况。同时,他还表示竹简有记录功能,价值巨大,对于解开历史之谜有重大作用,但修复难度也较大。
据了解,从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和候国都城完好状况和考古价值看,已具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条件。另外,江西省委、省政府已将海昏侯国遗址保护利用作为全省重大文化旅游项目。
在首博的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览将持续至6月2日。之后,文物将被运回南昌,由考古人员继续进行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