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荧屏可谓热闹非凡,而歌手萨顶顶在央视音乐频道元宵晚会上拿反话筒假唱的视频却给热闹的荧屏泼了一盆凉水。不管萨顶顶怎样沉着镇定地解释和表态,假唱就这样被观众抓了个现行。其实,萨顶顶的假唱也只是冰山一角,在荧屏晚会泛滥的今天,在文艺舞台追求演出形式与数量的今天,还有各式各样的假唱假奏泛滥、充斥着,以至于很多观众早已对假唱假奏麻木,演出主办方则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继续假唱假奏着。
那些追求人海战术的晚会 大都是假唱
各地的卫视节目,近两年出现了一个好的趋势——那就是《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我是歌手》等歌唱类真人秀节目和各种器乐比赛类节目,实行的都是真唱真伴奏。这一做法,展现了新老歌手、参赛选手真实的演唱、演奏水准,受到了观众的喜爱。然而,有一些晚会依然在要求歌手假唱。在真假混合的电视荧屏上,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真唱真伴奏的节目大都有着比赛的性质,而把重点放在花里胡哨的舞台美术的晚会,特别是那些追求人海战术的晚会大都是假唱。如此假唱,近似于让观众听唱片,也掩盖着制作的浮华和歌手的缺陷。
其实,假唱在国内荧屏由来已久。在电视晚会还不发达的上个世纪80年代,只有一两个电视台有能力在重要节日举行晚会,那时假唱就已经深入到晚会中间。当年一些晚会请观众点歌让歌手与观众互动。但其实,观众在荧屏听到的她们喜爱的歌,都是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该歌手正式出版的录音带。如此一来,即使歌手连唱多首作品,也无非是和自己的录音带对对口型而已。不过,当时的观众还没有假唱的概念,能在荧屏上欣赏到自己喜爱的歌曲已经非常满足,加上电视台晚会的制作技术还达不到真唱真伴奏的要求,所以,并没有人提出异议。
卡拉OK的发展对国内假唱的泛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发明的卡拉OK点唱机,本是为让上班男人在下班后应酬唱歌时,伴奏能达到有乐队伴奏效果,让大家自娱自乐圆“当歌星”的梦。不知什么时候,卡拉OK进入了正式演唱会和演出舞台,从自娱自乐的形式变成职业伴奏,加上演出主办方以各种各样的借口助力,假唱假奏也就成为荧屏和舞台演出上“理所当然”的生力军。但是,卡拉OK毕竟代替不了乐队,它把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固定得很死,演员每天演出都只是按照一个节奏和情绪机械地演唱,成为歌唱机器。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电视晚会的舞美越来越花哨,现场的音响技术更多的长进却是怎样掩盖假唱,使假唱变得看似与真唱相同。
就这样,这几年,电视晚会的假唱“悄悄地”、堂而皇之地泛滥着。如果,萨顶顶不拿反了话筒,恐怕没人注意到她是假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