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佛光山文化月”搭建平台促两岸交流

2016-02-25 14:15 新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京津冀佛光山文化月”搭建平台促两岸交流

2月23日,记者从天津市台办了解到,由京津冀三省市共同组织举办的“2016年春满乾坤福满门——京津冀佛光山文化月”正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举办,这也是京津冀三地首次在台湾举办文化月活动促进两岸交流。

京津冀丰富多彩、精湛绝伦的民间艺术表演、非遗文化、特色小吃吸引了台湾及海外各界人士前来参观体验,在岛内引起轰动。

天津市台办主任周克丽表示,天津此次展出的风筝、泥人、古琴、空竹、杨柳青年画、飞镲、踩高跷等7项非遗,都有近200年历史,背后有着耐人寻味的动人故事。

“京津冀首次联合在台举办的京津冀佛光山文化月交流活动时间长、内容丰富,增进了两岸的了解,融洽了两岸同胞的感情”,周克丽说。

河北省台办主任吴晓林特别推荐河北杂技团的传统绝活,并表示春节是回家的日子,希望两岸以中华文化为魂,让“心”回家。

北京市台办主任汪明浩指出,“燕京八绝”来到台湾的佛馆,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花丝镶嵌、金漆镶嵌、京绣与宫毯等10余位艺师,展出200多件呕心沥血创作的艺术精品,让台湾民众可以见证悠悠文化的千载传承。

台湾高雄佛光山常务副住持慧传法师表示,早有耳闻京津冀是中华文化古地,却无缘一窥堂奥;而今佛馆抢得先机,让京津冀连手展演深厚历史文化,台湾民众可以近距离感受三地文化底蕴,可谓“今日一会,无限未来”,机缘难得。

天津杨柳青年画社木刻工作室中级工艺美术师刘杰第一次来到台湾,向台湾民众现场展示了杨柳青年画的制作工艺。

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和保护。勾画轮廓、用木板雕出画面线纹、用墨在宣纸上拓印出线条、套过两三次单色版、纯手工彩绘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勾刻印画裱”等纯手工技艺,便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

刘杰最擅长刻,他在现场展示木板雕刻引来台湾民众争相观看,“许多观众对年画都非常感兴趣,为了让台湾民众近距离感受杨柳青年画的制作过程,特意设置了印刷的体验环节,许多台湾民众排队争相体验”,刘杰说。

天津“泥人张”是中国著名工艺彩塑作品品牌,经历六代父子相传,成为当今津门艺林一绝。

泥人张第六代传承人张宇也是首次来到台湾高雄佛光山,这次参加“京津冀佛光山文化月”,他亲自在现场雕塑一件艺术作品《钟馗》,惟妙惟肖、色彩纯雅的泥塑作品引来台湾民众啧啧赞叹。

“我在现场进行创作,不少台湾民众都有想参与的欲望,这种文化的交流增进 了台湾民众对大陆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拉近了两岸人民之间的距离。”

张宇表示,除了让台湾民众更深刻的了解大陆博大精深的非遗文化,也让大陆的非遗传承人看到了台湾市场的潜力,有不少传承人甚至有了要来台湾开设店铺发展的欲望。


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场展示包子制作。

除了非遗文化,天津的特色小吃狗不理包子、煎饼果子、耳朵眼炸糕、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等也深得台湾民众的喜爱。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第八代传人牛秀娟现场展示了狗不理包子的制作工艺,台湾市民高先生告诉记者“第一次品尝京津冀的特色小吃,真的很不错,希望两岸这种民间的交流可以更多,可以品尝到更多大陆的美食。”

了解民间艺术文化、品尝特色美食小吃的同时,台湾民众还可以现场欣赏到古琴艺术表演,大饱耳福。

据慧传法师介绍,京津冀佛光山文化月”活动自2月8日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举办以来,每日接待数万名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2月6日,台湾高雄市发生6.7级地震,给台南、高雄等地造成严重损失,台湾震情牵动大陆同胞的心。在高雄市举办“京津冀佛光山文化月”的主办单位北京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天津市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和河北省冀台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为台湾受灾同胞捐赠300万新台币。 


天津民俗表演亮相京津冀佛光山文化月。


天津市台办主任周克丽慰问台湾地震灾民。

“京津冀佛光山文化月”举办期间,南台湾大地震佛光山祈福法会在台南举行,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台办领导参加祈福法会,并共同筹措善款100万新台币,慰问看望地震灾民,祝愿灾区同胞早日走出伤痛、重建家园。

据了解,“京津冀佛光山文化月”将持续到3月9日结束,活动期间,还将举办“魅力京津冀”图片展,让台湾民众深入了解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自然风光、城市民情与民俗文化。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  作者:邵香云 柳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