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雨儿胡同后,南锣的游客量达到了“井喷”,与南锣相交的老胡同都成了“新景点”。留住乡愁,找回老北京的味道,当很多人担心南锣商业味道太浓、丢了文化丢了“灵魂”的时候,一家非遗体验基地出现了。在这里,经常能传出已经几十年听不见的老北京叫卖声,响亮清脆中带着倔强的优雅,对抗着喧嚣。这个南锣“异类”的创办人,正是南锣商会会长徐岩。
做好文创也能盈利
走进这个800平方米的非遗体验基地,一层是非遗的展览展卖区域,绢人、鼻烟壶、景泰蓝在这里随处可见。徐岩说,之前他接触过200多位非遗的传承人,进驻这里的都是销售量比较靠前的。比如唐人坊的绢人,除了传统样式,还有《甄嬛传》、《武则天传奇》、《芈月传》中的人物。
徐岩说,旅游太火爆也有副作用,“房租上涨,租期缩短,部分商户比以前浮躁很多,开店的目的就剩下赤裸裸的“赚钱”。徐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坚持和引领,让商户们看到,做创意、做文化是可以做大做好能盈利的,文创会走入良性循环。”
给传统文化一席之地
来到体验基地的地下一层,时光则穿越回过去,楼梯边的墙壁上装饰了很多北京的大街、胡同和院落的铭牌,不少已经随着城市的拆建不复存在。清代的梳妆匣、老式的月饼模子、国库券、外汇券、粮票粮本……在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能找回自己曾经的记忆(如图)。徐岩告诉记者,在这个北京老物件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北京吆喝的传承人阿龙将自己收藏的几千件不同年代的老物件放在这里向观众展示,阿龙也经常会来到这里,给大家讲解老物件的用途,或是在观众参观时,来一段老北京吆喝,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体验基地二层是公益大讲堂,北京面人传承人彭小平、毛猴传承人肖静、葫芦烙画传承人徐建利等近20位非遗传承人及其嫡传弟子每天会来这里讲授非遗知识和技艺。这里还经常有外国游客来参观,今年春节很多“老外”在这里学会了包饺子。
徐岩说,南锣是北京文化的代表地,也是皇家文化和胡同文化的“名片”。南锣鼓巷加上东西向的“蜈蚣街”,有着大大小小76处文物古迹,“老北京的传统文化,必须要在南锣有一席之地。”
爱北京爱南锣勿忘初心
习总书记两年前视察时提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对总书记当时的讲话,徐岩一直感触特深。“南锣此前关停并转了76个低端业态商户,力度很大,难度也很大。”徐岩说,“南锣是时候静下来思考了。我们爱北京爱南锣、必须有担当,必须要不忘初心。”
讲述人:南锣商会会长徐岩
北京晨报记者 王萍/文 李木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