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校学子上好每一堂艺术课

2016-02-22 08:53 中国文化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为高校学子上好每一堂艺术课

张  璐

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学校美育工作提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方案。从理论到实践,从大数据调研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国艺术教育一直在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如何来做具体的美育工作?笔者认为,高校美育课程的设置与教授方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这是使学生快速、高效认知艺术、了解美育的捷径,尤其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综观全国高校大学美育课程,一般以鉴赏类、概论类、史论类课程为主,大多具有涵盖面广、知识性强、体系完善等特点,既有如音乐作品鉴赏、美术作品鉴赏、经典影视剧作赏析等分门别类的艺术鉴赏课程,也有如中西艺术史、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等综合的艺术史论课程。近年来,许多高校推陈出新,在大学美育课程中设置了“体验式教学”“模块式教学”“研讨课教学”,赋予了此类课程更多的参与感、趣味性与新奇性。如何提升美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教学方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讲授式”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不可否认,即使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改革,“讲授式”仍是课堂上最基础的教学方法。以大学美育公选课中的音乐类公选课为例,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几方面应作重点考量。

第一,课程设置的逻辑性。在当今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信息传达往往以简单、明了、图片化、表格化、片段化等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方式吸引眼球,音乐公选课也应该改革。一方面,漂亮、精致、炫酷的PPT展示,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视觉、听觉素材充斥课堂,让人应接不暇;另一方面,将知识性的讲解、理论化的总结合理穿插在饕餮盛宴的欣赏中,注重结合的合理性、逻辑性及巧妙性,会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如音乐作品鉴赏,可以将鉴赏之路划分为若干阶段。初听阶段,教师可提出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开放式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欣赏;体验阶段,教师可选取作品中最有特点的音乐片段做回放、讲解、分析,甚至激发出学唱的潜能,活跃课堂气氛,达到音乐鉴赏课的高潮;思考阶段,总结作品特点,并由此进入回味与思考。这3个阶段是一条最基本、最传统的音乐欣赏之旅。在这条脉络中,我们发现,人类对于音乐的本能往往经历了从耳、到身、到心的过程,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身体机能的反应,带领学生认识音乐作品,从而留下深刻印象。除此之外,同一个音乐作品,出现在不同的阶段,便会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心路变化,从而达到认识自己、倾听自己的目的。音乐公选课要突出自身的欣赏特点,让音乐始终环绕整个课堂,这是基础,也是制胜法宝。

第二,课堂的拓展性。承上而言,传统的音乐讲授法需要保留,但也要不断推陈出新。教师勇于突破自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如何从一成不变的课堂中找寻突破口,既可以老内容新方法,也可以新内容新方法。其中,“比较音乐学”就是一门十分值得借鉴的理论学科,它重视音乐的文化性,始终用“文化中的音乐、音乐中的文化”作为视角,也重视音乐的比较性研究,力求发现大千世界中音乐的相似性及多样性。可见,这门理论学科有助于学生对音乐鉴赏类课程的理解,但很多时候,教师会以“理论太深”等为借口将其拒之门外。其实,在基础类课程中,理论的灵活运用是课堂拓展的直接方法。

第三,语言的逻辑性与生动感。教师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都需要依靠讲台、语言来传递。因此,对于语言的掌控与运用是一节课堂最外在、最直接的表现。其中,语言的逻辑性与生动感是最低标准,也是最高要求。所谓逻辑性,强调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理解性,如果课堂的语言过于生活化、口语化,往往会给学生不严肃之感。但故意的“装腔”,也并不适合当代大学生。当今的大学生是独立、个性、自主、自强的,这个时代赋予了他们全新的能量,知识爆炸、信息多元、思想解放都是他们的代名词。在我看来,除了课堂,他们可以通过很多其他途径来获取相应的需求。课堂上,他们需要充满激情的思想拓展者,需要接地气的方向领路人。因此,逻辑性的语言会给他们思想以提升,生动化的语言润色则能够更好地成为学生的同行者。在这貌似简单的语言表达背后,往往体现出教师的职业精神。

美育工作的全面展开,尤其是《意见》的发布,从国家层面上强调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作为实践手段之一的大学美育公选课也应肩负起这一重任。我们应当尊重传统,特别是对于经典作品的诠释与欣赏,也要紧跟时代脉搏,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兴趣点,也为了提高课堂的现实感。美育课程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更应随时自省,从课前教案、课堂表达、课后评估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为广大的高校非专业类学生上好每一堂出色的艺术课程。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