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到底主吉还是主凶,什么情况下是吉,什么情况下是凶,都是相当不靠谱的事。
晚唐有一本仿东晋《搜神记》的小说《搜神录》,讲到过隋炀帝的一则轶事。说有一种蛇,活到千岁之后,即便身体被弄断了,也能连上。还有一种神蛇,能把自己的身体弄断,再自我修复接上。因此,隋炀帝杨广觉得很有趣,值得一玩,便下旨命人到遥远的岭南与沿海一带,找寻这种具有特异功能的蛇。皇天不负有心人,还真就找到了,被带回东都洛阳。
这种蛇长三尺,无毒性,喜欢吃肉。如果想看到它自我“了断”,自残成三四段,就必须激怒他,一直到它发狂为止。可等它发泄完了,平和之后,那三四段身体便像有引力似的,相互靠近,自我连接,化零为整,恢复了原样。隋朝一位名叫邓隆的史官认为,此蛇乃“灵蛇”的一种,即便不活一千年,也有自残之后自我修复的功能。
所谓的“灵蛇”,概念很复杂。有时候就是指神蛇,有时专指《淮南子》与《搜神记》上所共同记载的一条蛇。说周代随国的国王“随侯”路遇一条受伤严重的蛇,见其身体快成两段,便动了恻隐之心,给蛇敷药,救活了它。后来有一天,这条蛇为了报答随侯,便跑来送给他一颗宝珠,被人称之为“随侯珠”。而这条蛇也因知恩图报,就有了“灵蛇”的美誉。
这随侯珠可了不得,与当时大名鼎鼎的和氏璧齐名,谁得到它便有帝王之命。后来,楚国灭了随国,随侯珠便归于楚国。秦国统一中国后,随侯珠又被秦始皇独占。秦灭之后,这颗宝珠却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可见,隋炀帝寻找到的这种蛇,既然是灵蛇,那对于帝王来说,就是大吉大利的。而且,“随”与“隋”意思相近,当年随国的随侯运气好,偶因救活一条蛇,就得到大宝贝随侯珠。而今隋炀帝也找到了这样的灵蛇,即便他没有随侯救蛇的“义举”,也是很讨彩头、有益于国运的好事。
令人遗憾的是,隋朝偏偏就是一个短命王朝,隋炀帝就算特意让人找到了灵蛇,也最终死于非命,葬送了杨家天下。《搜神录》没有记载隋炀帝看到灵蛇之后有如何反应,仅仅只是说他对此蛇的特异功能感兴趣。灵蛇是出现了,可没有给隋朝带来任何好运,令人为之一叹。
杨广没有沾到蛇的任何光,可他的表侄李世民就不同了,美美地享受了一番蛇带来的好运。北宋《太平御览》曾摘录《旧唐书》上的一段史料,说当年,李世民有一次打仗,意欲突袭敌人,队伍却被打散,自己反被敌军包围。这还是次要的,关键是李世民正与一个侍卫躲在一个山丘上,可能是太累了,他们居然睡着了,完全没有发觉敌军的包围。
当此危难之际,山丘上刚好有一条蛇,正在“追捕”一只老鼠,动静很大。不知是蛇,还是老鼠,碰到侍卫身上,把他吵醒了。他跳起身,发现不远处敌军已成包围之势,便马上叫醒李世民。两人置之死地而后生,向敌军发起猛冲,并杀死敌军的首领,此围才得以解除。
《太平御览》最后给这个历史故事下了一个结语:“当时以为神异焉”。的确如此,太神奇了,伟大的唐太宗因蛇捉老鼠而活命。山丘上的这条蛇,才是真正的“灵蛇”。
蛇到底主吉还是主凶,什么情况下是吉,什么情况下是凶,都是相当不靠谱的事。只有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倒是很有心,也挺识时务的。西汉文豪贾谊在一篇文中说到,晋文公出行,被路上一条巨蛇所阻,其属下建议杀蛇开路。晋文公却认为,此乃天降不祥之兆,说明他自己有较大过失,如果杀蛇,便是逆天之举。遂不杀蛇。
回到王宫,晋文公斋戒于庙堂,深刻反省。三天之后,他梦见上天谴责那条蛇,说它居然敢挡住晋文公这种贤明之君的道路。接着便处决了这条蛇。晋文公梦醒之后,赶紧派人去原地察看那条蛇,发现它真的就死去多时,都腐烂了。晋文公乃一代霸主,他倒是非常自觉地探索蛇的奥秘,后来的杨广与李世民就没有这份闲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