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电影票房爆发归功小镇青年?

2016-02-17 10:57 新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7天破36亿!春节档电影票房再创新高 小镇青年返乡成观影主力

2016年伊始,内地电影票房便像一台“纪录粉碎机”一样,再次让人见证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

春节档电影票房再创新高

七天票房突破36亿

来自“猫眼电影”的数据显示,2月8日—14日,内地电影春节档的票房突破36亿元,日均票房超5亿元。此前,内地单日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只有4.25亿元,而去年春节档的票房“只有”19.8亿元。

客观来说,春节档三部影片的口碑并非很高。在“豆瓣电影”的评分中,《美人鱼》7.5的得分虽然并不低,但翻看网友留言就能发现,“不好笑”“周星驰江郎才尽”等评价比比皆是,或许是大家出于“还周星驰一张电影票”的缘故,才导致影片得分没有太低。

小镇青年返乡成观影主力

质量平平就图热闹

一方面是票房连破纪录,一方面则是影片质量平平,华语电影再次让人发出了“看不懂”的感慨。不少影评人就撰文称,“质素如此一般的电影,怎么能值这么高的票房?”

存在即合理。在货真价实的票房数据面前,与其一味质疑,不如仔细分析一下,内地电影票房如此火爆的原因所在。

尽管有人经常吐槽如今动辄七八十元的3D票价,但考虑到网站折扣、在线购买的优惠等因素,观众实际购票的成本往往只有原价的一半。故此,看电影在当下已成为最实惠的文化消费之一。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猫眼电影”发布的数据显示,自大年初一起,全国影院票房Top10中出现了不少“陌生身影”。2月1日—6日,每天的影院票房Top10,几乎都由北上广的影院包揽;但进入“春节档”后,形势陡然一转。太原、莆田、温州、长春、金华等地的影院迅速跻身前十,单日票房成绩也数倍于前。2月2日,全国票房最高的影院为广州飞扬影城(正佳店),当日票房18.1万;2月9日,则为温州万达国际影城(龙湾店),当日票房68.4万。

变化反映的是人口流动的大格局。统计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三四线城市的电影票房异军突起,占比超过一半。以泰州靖江新华世纪影城为例,记者10日晚间登陆豆瓣电影网站查询次日余票发现,除了上午场的票还略显富余外,从中午到晚间的票已几乎售罄,只有一二排还有余票。

在2015年内地电影票房超440亿元的背景下,今年的票房能达到怎样的高度,着实令人期待。今年1月份的票房统计业已出炉——38.4亿元。在春节档票房如此强势助推之下,或许今年前两个月的票房就能逼近百亿大关,那可又是一个新纪录了。

点 评 >>>

“简单的笑声”能持续多久

仔细想想,不难理解。返乡过年的年轻人,恰恰是平时观影的主力人群。回到老家,在当地文化消费选择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一起看场电影当然是个好选择。或许这些电影的质量“乏善可陈”,但聚会面前,“看什么”并不重要,看看明星、图个热闹的爆米花电影,更符合此刻的观众口味。

但客观来说,内地电影票房之所以能一路走高,还是在于不断扩张的“银幕红利”。随着二三线乃至四五线城市的影院建设高峰,电影票房自然跟着水涨船高。但经验告诉我们,这份红利并不是“无限期”的。随着影院建设高峰的结束,我们的票房还能否维持如此高的增长态势?而当票房不再“视过亿为常事”,如今热钱蜂拥的电影市场,又会否因热钱抽离而出现不可挽回的态势?

说到底,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康发展的电影市场。这里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票房,更是指影片的质量。如果一个电影市场只有“简单的笑声”,那是不正常的。我们需要欢乐,更需要思考;需要“无厘头”的轻松,更需要反映现实的深沉。如何在艺术与商业间取得平衡,需要电影人做出更多探索,需要相关制度做出更多创新。那时的电影市场,或许才是真正的百花园。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董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