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文化中的“猴”(2)

2016-02-05 14:15 光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漫谈中国文化中的“猴”


2016猴年邮票

 成语歇后语中的猴

中国的词语众多,像是密密麻麻的森林。猴子早早与人们结缘,给大伙儿带来了数不清的欢快与颖悟,因而词语里边栖息着数不胜数的猴子。这里只能将有关猴子的成语钩沉出来。若是还不过瘾,就再粘贴些歇后语与大家分享。

说到成语,率先跳出来的是杀鸡吓猴。这则成语包含着一个故事。有个耍猴的新得一只聪慧机灵的猴子。听到鼓声即跳舞,听到锣声翻跟斗,招招逗人发笑。就是这厮爱使小性子,发起脾气,蜷伏不动,鼓声锣声再响,也如秋风过耳。主人呵斥,不理不睬,甚而眨眨眼睛,不屑一顾。主人虽然气恼,可又舍不得打它。忽然,灵机一动,抓来一只公鸡,放置猴子面前,又打鼓,又敲锣。公鸡没经过这场面,吓得萎缩成一团,一动也不敢动。主人手起刀落,公鸡流血丧命。这溅血飞红的情景可把猴子吓坏了,哪还敢再耍脾气,闻鼓就起舞,听锣翻跟斗,乖巧极了。这就是杀鸡吓猴,由此派生的成语还有:宰鸡教猴、杀鸡骇猴、杀鸡儆猴等等,虽然用字不同,却是一个意思。

接着亮相的是:沐猴而冠。这个成语根底深厚,《史记·项羽本纪》里记载,项羽兵进咸阳大肆屠杀,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杀死不说,还一把火焚烧了秦宫,熊熊大火三月不灭,惨烈得前所未有。然后,尽收宝物美女东归。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看着残破的废墟,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是要回归故里,卖弄这不可一世的权势。劝说的人大失所望,叹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沐猴而冠,藏在秦汉兴替的历史深处。看完这则故事,就明白了是在讥讽愚鲁无知、空有其表的人。后来有所引申,比喻形同傀儡,或是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与之用字不同、意思相同的成语还有:沐猴冠冕、沐猴衣冠、衣冠沐猴等。

蓦然照面的成语是猴年马月,意思指遥遥无期。可为什么猴年马月就是遥遥无期的代名词?这要从传统的干支历法和十二生肖说起,干支即天干地支。天干犹如树木的主干,地支犹如树木的枝杈。这里涉及的是地支与生肖。地支十二个,生肖十二种,恰恰相吻合,搭配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与年、月、日对应轮回。年、月、日对应的地支和生肖轮回次序永恒不变,除每年的所属不同外,月和日都是固定的。比如,五月草长莺飞,人欢马叫,属于马月,年年五月都是马月。马和地支的午搭配在一起,时分当是11时至13时,每日这两个小时都是马时,多称午时。而年则要12个轮回才能转来一次,2016年轮转回来的正好是猴年,农历五月是马月,一个“猴年马月”即将光临。真乃遥遥无期诚可期,只要努力就会大有作为啊!

和猴子相关的成语很多,不能再一一解释,只能点到为止。猴子搏矢,形容喜欢卖弄小聪明容易上当;尖嘴猴腮,形容相貌丑陋而粗俗;弄鬼掉猴,比喻调皮捣蛋;轩鹤冠猴,比喻滥厕禄位,虚有其表;惊猿脱兔,形容受到惊吓,仓皇逃跑;猕猴骑土牛,比喻职位升迁得很慢……

最为讨人喜欢的是与猴子相关的歇后语,不仅通俗明白,而且幽默风趣。试看,猴屁股——自来红;猴子拉犁——顶牛;猴子拿棒槌——胡抡;猴王闹天宫——大打出手;猴子戴手套——毛手毛脚;猴子爬上旗杆顶——高高在上;猴子倒立——尾巴翘起来了;猴子爬竹竿——上蹿下跳;猴子坐火箭——远走高飞……实在多得数不清。猴子早已成为国人精神文化世界里的形象大使。

民俗中的猴

有一次,我去观瞻云丘山的塔尔坡古村落,在农家的炕头上看见了一只猴子,当然是个石头猴子。我很好奇,把个石猴摆在炕头干啥?一问方知是拴小孩子的。农家辛苦操劳,主妇要照顾孩子,还要干家务活。怕孩子从炕上掉下来,就拴在石猴上。那为啥要拴在石猴上,而不是石虎上?相比较老虎比猴子更厉害呀!见我有疑问,主人热情告给我,别看老虎是百兽之王,比猴子厉害得多,却把猴子敬若神明。据说,有次老虎带着群兽在山里洋洋得意地巡游,一不小心掉进了猎人的罗网。老虎急得拼命挣扎,就是挣不脱。众兽看着大王身陷罗网,没有一个能出手相救。危急关头,猴子爬上树梢,解开绳索,放出了老虎。从此,老虎对猴子感恩戴德,毕恭毕敬。一旦老虎有事外出,就将百兽委托给猴子管理,因而人称“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缘此,将孩子托付给猴子更为可靠。你看,猴子在民众中的地位有多么尊贵!

护娃猴只是民间喜欢猴子的一种体现,其实,类似的崇爱比比皆是。在码头上可以看见“护航猴”,20世纪70年代,黄河三门峡一带的渡口都有系绳拴船的木桩,木桩顶端雕刻的就是虎视眈眈的猴子。人们说,猴子水性好,能保驾护航。猴子水性何来,仔细一想不是曾经潜入东海龙宫取宝吗?在乡村的拴马桩上,可以看见“避瘟猴”。这个风俗流传很广,山西、陕西、甘肃一带的乡村,尤其是大户人家的门前,都有雕刻着石猴的拴马桩。在寿诞的庆典上可以看见“抱桃猴”,有的是绘画,有的是雕刻。原因是猴子喜欢桃子,曾经摘得天宫的贺寿蟠桃。让猴子献桃,享受与天神一般的待遇,实乃大富大贵,大吉大利。

总之,自从猴子走进《西游记》就成为神通广大的灵运大仙,因而炕头、墙头、码头、槽头,处处都能够与猴子照面碰头。甚至,因为孙悟空降服过龙王,而龙王可以兴云布雨,倘遇天旱还有人抬着猴子祷告祈雨。当然,也不乏将猴子捧上戏剧舞台的,《水帘洞》《安天会》《花果山》《火云洞》《火焰山》,以及《大闹天宫》,都是猴戏,都能博得广众喝彩。最为出彩的还是电视剧《西游记》,天上人间,玉宇琼楼,神仙妖怪,善恶大战,看得人眼花缭乱,能把一切忧烦置之度外。

写到此,足以看出猴子已深入人心,几乎无处不在,完全可以搁笔了。可是且慢,还有一个重要的石雕没有登场,这就是三勿石猴。三勿石猴流行于山东,雕刻着三只猴子,一只蒙眼,一只捂耳,一只掩嘴,喻示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三勿”不就是孔子在《论语·颜渊》里的名言吗?难怪流行于山东。倘要是再雕塑一只端端正正的猴子,象征“非礼勿动”,那就更完美体现了圣人之言。不过,这三点确实至关重要,应该刻下。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如钱江潮水,铺天盖地般涌来,若是不分青红,不辨皂白,随波逐流,恐怕不身陷泥沼,也会南辕北辙。即使蓦然回首,迷途知返,也不知误了多少大好时光。

三勿猴,把猴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年画盛行的年头,猴子的画幅是人们的首选,每逢大年亲朋好友会互赠猴画。皆因猴与侯读音相同,便延伸出祝贺高升的美意。一只猴爬在枫树上挂印,那是“封侯挂印”;猴子骑马,那是“马上封侯”;猴子如果不是骑马,而是骑在另一只猴子的背上,那就更高一筹,“辈辈封侯”;假如九只猴子攀援在一棵松树上,那就是天长地久,延年益寿,九只猴子为“久”,松树则代表常青不老嘛;倘要是猴子蹲在桃树上,两只手臂弯伸在耳朵两侧,犹如一对蝙蝠,那就是福寿双全。

猴年即至,岁月更新,愿灵猴能为我们带来灵运,带来欢快;愿丰饶的猴文化启迪我们开拓创新,书写更加和谐美满的明天!

(作者为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