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已经不能代表一部电影的品质了。现在的电影有一种怪现象,就是越是烂片,越是高票房。都说电影的口碑决定票房,可现在乱了。票房和口碑完全不一致的电影,都轻松跨过几个亿的票房。当时《小时代》一片骂,《分手大师》吐槽一波又一波,一年下来,烂片一部接一部,但事实上的高票房却让人瞠目结舌。是人们的欣赏水平发生了逆转移,还是因为迎合了如今大多数人的娱乐化需求?这一味地商业化环境,一味追求票房,电影是不是应该更注重内涵和艺术价值?当今特别需要我们深深思考。
烂片火爆的背后是国产电影市场的混乱。更需要注意的是,这两年国产类型片日益转向以低级搞笑为主题的怪圈。那些动辄取得十几亿二十亿票房的搞笑电影,不过是披着“电影”外衣的骗钱工具,他们骗了钱并且自以为是地把自己认知成这个时代的电影英雄。而大部分片商都把电影市场作为一个短期的套利跳板,片面追求高票房,各种炒作、营销手段无所不使,而对电影艺术品质的追求早就忘掉了八条街以外。他们把搞笑当成票房的唯一目标,是“搞笑”乱了中国电影,还是中国电影这个阶段就需要“搞笑”?
“搞笑”让电影票房大噪,让投资方老板们把钱挣到了手,观众也似乎从“搞笑”中找到了乐子,一批非专业人士把电影导演的位置占领了,并且确立了各自能用电影挣大钱的本领。“搞笑”成为中国银幕上观众的最爱,确实是始料不及的事,我们只能感叹市场的能力太强大了。都说市场才是王道,但是在如此环境中成长的观众也无法提升审美水准。与其说观众在看电影,不如说在”看热闹”,看电影已经没有了审美的享受感,电影“审丑”自然大肆横行。而今一部搞笑电影的票房是几年前全中国电影的总票房,想想除了感叹以外,也是令人心醉了,但这“醉”让人麻木,“醉”得无语,“醉”得不知所措。
《老炮儿》在一堆云里雾里瞎编的“搞笑”片中脱颖而出,自有其道理在其中。或许《老炮儿》没有那么完美,可是这部电影却如一股春风,带着诚意而来,这是一部“真”电影,不是搞笑的假电影,《老炮儿》似乎令人惊醒,乱象丛生的中国电影可以回到正确的轨道,回到了真正的生活中。
其实,真正的搞笑也应该是从生活中来的,而我们现今电影中的搞笑是真正把搞笑庸俗化了,把“搞笑”两个字毁了,可是今天为什么观众会掏钱买这么劣质的“搞笑”呢?我们社会中的劣根性和搞笑的低俗性恰好契合,现在的电影把搞笑当成是性暴力的载体,有些电影的情节比A片还A,有些电影的动作简直就是模仿A片,这就让今天的观众欣赏电影艺术变成了看热闹、找乐子的一种体验,搞笑电影的宣泄成为一种观众解压的手段,是今天生活压力大的人们找寻的一种快感,而迎合观众的快感需求,或许就是“搞笑”一直高票房的根本所在。
我们相信市场的力量,但是市场不会允许劣质的搞笑电影霸道地独占影坛。市场经济并不等于没有约束,不等于经营者可以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电影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电影人终究还应有自己的社会担当。而且,归根到底,也只有质量才是一部影片的通行证,为了挣钱和功绩,当下电影乱成了低劣搞笑片的市场,电影投资商挣了钱,观众找到了乐子,但是摧毁的却是许多年建立起来的电影教育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