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讯 2月1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北京市文联、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书法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来到通州区西集镇,开展“迎新春·送祝福”文艺下基层慰问活动,为村民们带来一场轻型文化民俗庙会。
据了解,本次轻型文化民俗庙会是在传统庙会基础上的一次新的尝试,集民间艺术、民间表演、书法、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更加注重满足村民们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以及对多种艺术形式的体验。村民们可以近距离地欣赏艺术家们的作品,了解创作过程,也可以与艺术家们进行交流,在艺术家的指导下,亲自体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进而丰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可以领略到民间表演的艺术魅力,可以向艺术家们“定制”自己喜爱的窗花、春联、中国结等作品并把它们带回去,装点节日的家园。
为了让西集镇的村民们在农历小年收获浓浓的年味儿,北京市文联组织的11个艺术门类的50位民间艺术家,10位著名书法家,10位画家,1位摄影家早早来到了西集镇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活动现场年味儿十足,窗上是红彤彤的窗花,墙上挂着精致的中国结,门上贴着“财神”的年画,门的左右两边贴上了写着吉祥话儿的春联。民间艺术家们也都将自己的得意作品摆放在工作台上,以供村民们观赏。
下午15:00整,轻型文化民俗庙会准时开始。活动现场,北京民协著名民间表演艺术家——北京民间花会的领头人,著名前引赵宝琪老师以及义振旗缘太少狮会的29位会员,举行了太狮点睛祈福仪式,邀请西集镇的两名村民,为太狮点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象更新、国泰民安。随后,锣鼓声响起,精彩的北京太狮和中幡表演开始。
北京太狮表演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清代宫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皇家的大型庆典和接待外国使臣时表演。太狮造型模仿“太和殿”门前石狮子的体态和造型,大奔儿头、窝窝眼、血盆大口、翻鼻孔。本次活动所用太狮,头重60余斤,舞狮人使上浑身气力,走方转圆、进有招、退有式,将两只狮子舞得是威武雄壮、气派堂堂。
中幡表演源于明清时期。活动现场,长十余米、重几十斤的中幡在五位表演者手中、肩上、脑门、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现场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西集镇的小车会也参加了表演,包括大灰店小车会,吕家湾小车会,老庄户小车会,上坡小车会。它们都是以村名命名。西集镇的小车会历史可以追溯的解放初期,目前全镇共有五支小车会,有180人参与。每年进入冬季开始排练,正月里表演,给村民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深受村民的喜爱。民间表演艺术家与村民们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在现场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高潮。
花会表演结束后,村民们涌入室内庙会现场,奔向自己喜欢的艺术门类的艺术家的工作台。“包头剪纸”、“陕西剪纸”、“河北剪纸”、“京派剪纸”等5个流派的10位民间艺术家展示了技艺,为村民们剪猴送福。他们的作品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与习俗。村民们欣赏着剪纸艺术家的作品,看着他们手中翻飞的剪刀剪出具有不同艺术特色,却同样象征着喜庆吉祥的窗花,不禁发出阵阵赞叹。村民们捧着窗花看了又看,爱不释手,都说这么好看的窗花实在舍不得贴到窗上,一定要拿回家好好保存。剪纸艺术家们还根据村民们的喜好,为他们剪制了窗花。这种“私人订制”的形式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
书法家们也被村民们的热情所打动。他们挥毫泼墨,挑选村民们喜欢的春联现场书写。春联中既有辞羊年、迎猴年,寄托美好新祝愿的愿望联,也有歌颂党恩、大展宏图的励志联,一副副联语表达了书法家对村民们的热切祝福,同时也展开了乡亲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和期盼。
参加活动的领导和剪纸艺术家、书法家代表还来到西集镇老党员家中,亲手为他们贴上窗花和对联。现年82岁的张各庄村老党员张光汉和现年73岁的老党员金维松,看到“猴年千喜”“吉猴送福”“灵猴迎春”等主题的窗花和喜气洋洋的春联贴在了自家的窗上门上,激动地握着艺术家的手连声道谢,感谢北京市文联的领导和艺术家们送来了温暖和祝福。摄影家魏刚老师为两位老党员拍摄了全家福。画面中,两位老党员手捧福字窗花,儿孙承欢膝下,其乐融融。
据统计,此次活动共有500余名村民参加,共送出民间工艺美术作品1600余件,春联800余幅,“福”字500多个,村民们喜气洋洋地把艺术家们的作品带回家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