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的道德困境

2016-01-28 10:28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强者的道德困境

赤壁大战时,周瑜联合刘备,赶走了曹操。曹阿瞒虽狼狈逃回北方,但刘备还是没有根据地,如丧家之犬。刘备底子委实太薄,当曹操与孙权早就一北一南,成为霸主之时,刘备只有一个“仁义”的好名声,在江湖上如宋江的“及时雨”一般,很有卖点,但关键是,这种软实力,往往只能画饼充饥。就好比曹操当初对他的评价——“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一样,好听而已。

刘备可不甘心寄人篱下,可偌大的中国,他唯一可以避开曹、孙之锋芒,独立门户的方向便是“一路向西”,杀向益州(治所在成都)。刘备如此算计之时,恰好曹操再次“南伐”,意图谋取益州。当时益州的首领是刘璋,他与刘备都是西汉皇室后裔,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汉景帝。不过,汉景帝业已死去350年了。

见曹操大举攻蜀,刘璋吓坏了,便让刘备入蜀,共同对抗曹操。刘备当然求之不得。刘备一到四川,便大肆收买人心,尤其对刘璋手下的将领与谋士,倾其所有予以钱财,让蜀中大佬们对这位外来户格外推崇,像遇到救星似的。紧接着不久,这位救星就向刘璋正式摊牌,要取而代之。面对刘备的攻势,《三国演义》细致描绘了刘璋的应对策略,他手下一位叫郑度的谋士建议,在成都东北方向的战略要地绵州一代采取“坚壁清野”的极端措施,把那里的老百姓往西部迁徙,再将那里所有带不走的物质一把火烧光,让一路杀过来的刘备得不到任何补给。

这的确是一个高招,刘备作为外来户,最缺的就是后勤供应。可惜,此计却被刘璋否决了,他还说了一句大义凛然的话:“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备敌也”。

清代初年的毛宗岗,是“三国演义”评点史上最大的行家,毛先生对刘璋的“义举”是这么点赞的:“有仁心,然从来有仁心者,每每吃亏,每每失事,为之一叹。”毛宗岗算是说了一句大实话。如此厚道仁义的刘璋,之后被刘备吃掉,也就相当正常不过了。只是毛宗岗的这“一叹”,有变相责骂刘备之意,既然好人刘璋总是吃亏,那么“受益”的刘备就不是那么阳光可爱了。而且,刘备正是来受益的——收取益州。

毛宗岗虽然在此未直接提及刘备,不过接下来,老毛还是对刘备褒贬了一番。“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益州争夺战落下帷幕,刘璋出城,向刘备投降。两人一见面,刘备还是一贯的会装,对刘璋大吐苦水,说什么自己不是不仁不义之徒,而是实在“不得已”,才弄成现在这个局面的。

到此,毛宗岗实在憋不住了,他评论道:“不得已三字,亦是玄德实话。然古来以此三字解说者多矣。如重耳之杀怀公,小白之杀子纠,唐太宗之杀建成、元吉皆是也。兄弟之变至于如此,为之一叹。”

可这只是“不得已”的正面,它还有着另一面,即所谓的不得已,往往也容易沦为一种说辞。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齐桓公诸人,即便后来功业很大,能“将功补过”,甚至是大补,但一码归一码,当初他们杀死至亲,也只能在道德上强词夺理、自圆其说罢了。

道德是一个有标准的东西,即便是胜利者,也难以改变这种标准。不过,毛宗岗所举之例都是骨肉相残,跟刘备与刘璋的军阀之战没有多大的可比性。二刘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汉景帝,但到了他们的时代,几乎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块了。故而,毛宗岗的点评有点隔靴搔痒,文不对题了。

其实,老毛自己也犯迷糊了。他对刘备颇有几分道德上的谴责,但同时又觉得刘备的确是有些不得已,可古往今来,“不得已”这三个字往往就是杀人或害人的最佳理由。正因他迷茫了,造成他举的例子也模棱两可,既可衬托刘备还算厚道,毕竟刘璋还能得以善终,也可说明刘备与齐桓公诸人一样,并不那么完美。刘备这个人物太复杂了,毛宗岗评着评着,就把自己都绕进去了。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