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学者周有光: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

2016-01-21 09:44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百岁学者周有光: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

1月13日,百岁老人周有光迎来了他111岁的生日。

几天之前,搜狐文化在上海和北京以“走向世界,走向文明”主题座谈会的形式提前为周老庆生。语言学家、上海《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发言中表示了遗憾:“语言在周老面前显得匮乏。古人有云:七十古稀,八十九十称耄耋,一百岁为期颐。现在周先生已经111岁了。可惜我们一时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称呼如此高寿的人”。仿佛是心有灵犀,身在北京的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原总编周为民积极建议,周老的生命时间已经超过了现有的标准,“完全可以创造一个新词,把110岁以上的老人叫作‘有光’”。

然而,周有光自己根本没有在意年龄、称谓的事儿。在解放军总医院退休医生蒋彦永最新拍摄的视频中,情绪乐观、头脑清楚的周先生乐呵呵地说,“年龄老了,思想不老;年龄越大,思想越新;年龄一年一年大,思想一年一年进步才好!”

50ff
周有光先生在北京家中迎来111岁寿辰。

生命奇迹的创造者

曾有一则对联故事在文化圈里广为流传:1983年,北大著名教授金岳霖在其88岁生日的时候,接到同庚好友冯友兰送来的一副贺寿联。其中下联写道:“何止于米,相期于茶”。意指咱俩可不能满足于止步“米寿”,还要期待将来一起做“茶寿”啊。

遗憾的是,彼此感情笃厚的两位好友,都没能坚持到茶寿的那一天。

但是,1906年出生,经历过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世纪老人周有光,不仅在2013年顺利地迎来了自己的108岁的茶寿之年,而且,他的生命线还在不断地延长,他的生命之光还在不停地闪耀。

人们钦佩周先生,不仅是他的生命长度,还在于他的生命质量。

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的周有光,身上充满了传奇色彩:早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漂洋过海前往西方学习。50岁之前,他是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执教的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从50到85岁,他是优秀的语言文字学家,主持拟定我国《汉字拼音方案》,有“汉语拼音之父”之称;85岁至今,他又是出色的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他独立思想,豁达睿智。他的很多观点,清晰明了,能够引导人们看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罗一民先生也有如此评论,“周有光,一个难得的名人,一个值得学习的大家,用举世难寻来形容他也不为过。他的传奇经历、他的学术成就、他的精神思想,乃至他的恋爱史、他的长寿秘诀,都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有人统计过,周老现已出版了40多本著作,其中一半左右是在退休以后完成的。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他在百岁之后,仍笔耕不辍,100岁时出版《百岁新稿》,104岁时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后又陆续有《周有光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著作问世。这在中外出版史上,也堪称奇迹。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谢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