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路内继追随三部曲之后 推出长篇新作《慈悲》

2016-01-13 07:43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他谦卑地书写父辈的背影

在过去7年的时间里,作家路内写了6部长篇小说,他笑称自己从一个什么都不在乎的“射手座”,光荣蜕变成一个磨磨唧唧的“天秤座”。

路内最新长篇小说《慈悲》近日首发。首发式上,路内穿的宝蓝色衬衫和《慈悲》的宝蓝色封面相互呼应,那是一抹让人安静的色调,与《慈悲》的内敛笔触也在巧妙应和着。

作家路内

把父亲的经历写进小说

70后作家路内以他的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蜚声文坛,读者在他的黑色幽默和机智调侃中,和主人公路小路产生强烈共鸣。

《慈悲》仍是一个和工厂有关的小说,然而,却不再是关于路小路怅惘的青春追忆,而是将笔触放到了路小路的父辈身上。全书历史时间跨度较长,从主人公水生12岁逃饥荒写起,一直写到他50多岁下岗。与此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是从国家的三年自然灾害到上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慈悲》中的人物是苯酚厂的工人,他们没有兴邦治国的抱负,也没有家国命运的忧患,他们只有粗粝庸常的生活,在意的是触手可及的实际利益,也无可避免地深陷狭窄无聊的人际关系中。小说的一个关键词是“补助”。为了这点补助,工人们廉价地兜售自己的隐私,而水生则在替工友申请补助中,一路走来。路内用极为节制和冷静的叙述,讲述了这个化工厂在50年里的兴衰历史;用内敛和简洁的描写,为读者生动刻画了一代工人的起伏命运。

路内谈到写作缘起时说,前年过春节时,他父亲讲起自己当年在国营工厂的往事,“我爸说,当年他可厉害了,主要帮人家要补助。他就像一个演讲家一样,站在那儿演讲,说车间的人穷到什么程度……”父亲告诉路内,他这样做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车间里的“穷鬼”,“国家给他们补点血,他们就能争口气。”

有人曾质疑路内,如果真对工人感兴趣,就应该写当下的工人。路内回应说:“我可能更感兴趣的是在过去年代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因为在当下生活中,有太多过去的影子,有些陈旧观念和陋习至今仍在阻碍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路内说,回望过去,不是留恋过去,而是想让当今的社会发展得更好,更理性。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