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到农村创业的姑娘、坚守着农村小学的青年教师、跌倒了再出发的创业客、到中国学习舞蹈的美国人……
昨天(1月6日),基于大规模的首都青少年群体调查、讲述众多在京青年追梦故事的《中国式奋斗》纪录片首映。
记者了解到,《中国式奋斗》纪录片第一季推出7集,分别是:《漂着的梦想》北漂艺术青年篇、《创造的人生》在京创业青年篇、《光环的背后》机关事业单位青年篇、《燃烧的火炬》教师青年篇、《守护的价值》媒体从业青年篇、《脚下的土地》农业青年篇、《梦想的起点》在京外籍青年篇,每一集都是通过面对面访谈、生活纪实、情景再现、故事讲述等方式,真实呈现主人公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生活现状、性格特征、婚恋情感、心理世界、价值观等现实和心理状况。
据悉,经专家评审,本片入选北京市委宣传部《2015年度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第二批)》。
该片将于本月11日起在BTV北京卫视、BTV纪实频道、BTV青年频道以及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凤凰视频、乐视网、纪录中国等平台全网同步播出。
·首映现场·
年轻法官分享经历 感动观众趁年轻奋斗
首映礼现场,纪录片的主人公农民青年代表李佳雪、教师青年代表刁荣春、机关公务员代表袁伟、创业青年代表孔令博、外籍青年代表于中美等来到现场,分享自己在北京追求梦想、不懈奋斗的青春故事。
在首映礼现场,纪录片的主人公之一农民青年代表李佳雪自称是“新农人”。她介绍,自己出生在商人家庭,父母在创业初期无暇照顾便将她送到乡村由奶奶照顾,正是这段短暂的乡村生活经历,让“田园梦”种在她心中。毕业后,她几经辗转开设了一家农场,“在享受农业带来的快乐与健康时,想到把农场改造成可以让更多孩子了解自然、学习自然、亲近土地并实践农耕劳动的场所”。
另外一位主人公袁伟,是一位知识产权厅的法官,他现场分享了自己办案时的心得。
对于袁伟来说,工作占去了他绝大多数时间,就连回家吃饭这种平常事,最忙时每周才能回去一次。在不到十天前,袁伟刚刚领证结婚,妻子是一名警察。说及家里的事,袁伟表示,有一名警察妻子,在工作忙起来时“双方都能彼此理解”。
当主持人问及其愿望是什么时,袁伟的回答简单明了:“我要做一名好法官。”这一回答,让首映式现场的观众们掌声雷动。一位参加首映礼的观众告诉记者,听完了这些青年的奋斗经过,觉得被激励了一次又一次,趁着年轻一定要奋斗,为了更好的生活。
·制作过程·
发放10万份问卷 面对面深度访问6000余人
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10月到2015年3月,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开展了“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把全市青少年划分为22类群体,发放了约10.8万份问卷,面对面深度访问6000余人,通过全维度系统调查,将当代青年群体特征多维解读。
依托于这份“青年群众”大调研,在对首都青年群体总体特征进行深入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节目组最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7类青年群体,再从每一类青年群体中选取5-7名典型人物进行拍摄。基于这些,北京青年报社制作出品了大型社会学纪录片《中国式奋斗》。旨在全景式反映当代北京青年的奋斗人生,让每一位青年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梦想与奋斗,从而更加坚定地去追求和实现梦想。
每集围绕一个群体 反映典型人物奋斗经历
《中国式奋斗》纪录片第一季推出7集,每集围绕一个典型青年群体,深度反映该群体中数个典型人物的不同奋斗经历。
例如,北漂艺术青年面对生活的窘迫,仍然坚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农村青年坚守故乡热土,带领乡亲发家致富;在京创业青年自强不息,通过艰苦打拼实现自我价值等。
通过这些故事主人公的亲身讲述,真实反映当代北京青年的生活状况与心理世界,特别是面对困境和压力时的奋斗与拼搏,向广大观众展示了一批有梦想、有担当、有魄力的当代首都青年代表,能够对广大青少年观众起到积极的激励引导作用。
制作团队深入到每个人物的现实生活中,通过面对面访谈、生活纪实、情景再现、故事讲述等方式,真实呈现主人公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生活现状、性格特征、婚恋情感、心理世界、价值观等现实和心理状况。
通过典型人物反映青年群体的精神状态、梦想追求、困境和前景。
被拍摄的典型人物既是每一集纪录片的主人公,也是社会学调查的“样本”,实现了群体特征与典型案例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情节内容源于生活和贴近青年人现实,使该片更容易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