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一切都好”只是善意的谎言(2)

2016-01-04 10:02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张猛“一切都好”只是善意的谎言

记者手记

张猛的坚持与不坚持

让张猛导演自评他的优缺点,张猛毫不犹豫地说,优点是对电影的坚持;而缺点,则是对电影的不坚持。听似矛盾,其实是无奈-——心中有坚守,但这样的一颗心会被现实的冰手攥弄得很痛。

张猛的父亲张惠中是著名喜剧导演,赵本山主演的《男妇女主任》、《乡村爱情1》等影视作品,以及红遍中国的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红高粱模特队》、《卖拐》、《买车》等都出自张惠中之手。张猛也曾担任本山传媒副总裁,并为赵本山创作过春晚小品《功夫》和《说事儿》。但是心中的电影梦最终让张猛放弃了这些,重新白手起家。

70后导演张猛以第二部电影《钢的琴》一举成名,影片的拍摄故事更成为中国电影的一大美谈。《钢的琴》启动资金只有7万元,剧组边拍边借,张猛倾其所有垫出97万元,最后账上只剩下47块钱,危难关头是女主演秦海璐掏钱使影片拍摄完成。片中有一处主人公陈桂林在铁路桥附近炸鱼,陈桂林点完炸药后,镜头没有对准小池塘,而是跟着他一起离开。因为剧组没钱买炸药,只好在后期配了一个爆炸声,甚至连买烟饼的钱都没有。片中出现的烟雾效果,是工作人员扬灰造出来的。

国外斩获诸多奖项,但影片在国内上映票房成绩平平,可是,张猛却以此一举成名,成为青年导演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坚持于个人表达的张猛随后又拍摄了《胜利》,外界将《耳朵大有福》、《钢的琴》和《胜利》统称为张猛的“东北三部曲”。可是这部原定于去年暑期档上映,并备受业内好评的电影,却因为男主角黄海波“嫖娼”一事,而被无限期搁置。《一个勺子》、《白日焰火》等“问题演员”参与的电影最终都上映了,为何《胜利》却遥遥无期,提此,张猛只剩无奈:“因为黄海波是绝对男主角,每场戏都有他,这片子没法改。《胜利》的命运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命运一样。”

“东北三部曲”后,张猛拍摄了他的第四部电影《一切都好》,这是一部在商业流水线上打造的电影,有了姜文的搭档,马珂来做制片人,有了张国立、姚晨、陈赫等十几位明星的支持,有了严格的制作时间表,商业气息浓重,与前三部电影相比,这显然是张猛的“命题作文”,也难怪张猛无奈于自己的“不坚持”。

张猛坦承,因生计问题,自己纠结于坚持与不坚持之间。在中国电影“唯票房论”的今天,电影与钞票接近,与艺术却渐行渐远,像张猛这样有才气、有情怀的青年导演是中国电影的未来,与其希望中国电影每年票房的增速保持在30%以上,不如期望电影生态能够善待张猛这样的导演人才,让他们能够少些纠结,多些坚持。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张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