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黎平县肇兴村在旅游开发前后对比图
“都破坏成这样了,还申什么遗?!”
贵州省榕江县大利村的历史要从明代算起,几百年来一直保持着村子当年的风貌。大利村拥有完整的水文系统:从山上引山泉水灌溉梯田——从梯田流入村里的水塘——通过沟渠流到各家各户,沿用至今。当地村民介绍,改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系统,“比如,村民不种田了,没有了梯田,就没有了净化水的功能”。
务农显然不是改善生活的最佳选择。大利村目前并没有大规模游客,但贵广高铁已于去年开通,从广州到榕江仅需4个多小时,来自广州的游客已经明显增多。
75岁的大利村村民杨秀文正坐在家门口,弹奏侗族的传统乐器琵琶琴,弹着一把,身边还放着三把。老人很腼腆,说现在仍然以种地为主,弹琴只是从小的爱好,偶尔也卖自己做的琴,“去年卖了3把,一把卖两三百元”。
不可否认,旅游开发为村落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今年前三个季度,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综合收入近21亿元,同比增长36.11%;映射在个人身上,年轻的细宝依已经成为家中的顶梁柱,每年依靠做导游能收入两万余元,比务农的父母多得多。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的破坏。中国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昌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展示了几组对比照片:2012年之前,贵州省黎平县肇兴村还是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2015年,肇兴村为旅游开发,占用农田新建了金碧辉煌的寨门,夜间还有灯光效果;2012年之前,街道两侧还以民居为主,如今都已成了商铺。曹昌智直言:“历史风貌已经破坏殆尽。都破坏成这样了,还申什么遗?!”
胡彬彬说:“不少‘文化遗产’正在变成‘文化遗憾’。不少‘受保护’的传统村落,传统的、充满人文关怀和民族智慧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被无度地商业化,传统文化被商业利益所抽空或取代。”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大概是我们对传统村落的期待。记者进入黄岗村时,女人们正在捶打青色的侗布,男人们唱起了侗族大歌。当问村民卖不卖这些民族服饰时,村民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卖?”当问到唱一场大歌能挣多少钱时,杨正丽摇手:“不挣钱,这是侗族的习俗——可以不吃饭,不可以不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