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汉朝

2015-11-17 09:30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汉朝

学者杨念群有本书叫《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侯虹斌新作《活在汉朝不容易》可以视为一种回答。侯虹斌此书以西汉为题材,体例上如正史的纪传体,将帝王将相后妃的身份,单篇分述,一一道来,将曾活跃在西汉历史的诸色人物作一番检视,唏嘘他们生活在彼时的艰难处境。

反观中国古代史,其实活在哪个朝代都不容易。汉朝号称盛世,在极盛时期甚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样一个物资丰盈、百姓富足的时代,比起东周乱战、暴秦苛政恐怕要好过很多。至于为何单单挑出这段历史来书写,侯虹斌认为这段历史“从中呈现出来丰赡的人性和相对多元的个体特性”。汉朝的历史已不能亲历,所谓“丰赡的人性”以及“多元的个体特性”具体是由《史记》与《汉书》呈现出来。司马迁、班固所撰述的这两部经典,以卓绝的史才刻画了人性的丰富,它们是侯虹斌写作《活在汉朝不容易》的底本。

在本书中,作者不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去剖析史籍,而是在研读它们的基础上,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对社会的价值判断,对人性新的审视,并获得新的历史观。作者好似一位医学生,《史记》、《汉书》等经典史籍恰如老旧的病历,作者精进于对汉朝人物史迹的追寻,并且能在一些细微的症候中,有所发现。作者根据《史记·张耳列传》的细枝末节,分析刘邦的侠义情怀;又根据汉文帝在节俭与靡费间的相异表现,指出这位治世的明君的人格分裂……她仿佛手握显微镜,洞察隐匿于史迹中幽微复杂的人性。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历史人物的人性得以丰富地展现,他们的形象也变得更加立体,而不是如教科书中那样片面单薄。但作者在追寻史迹时,又未免随着虚虚实实的蛛丝马迹不经意跑偏,比如在赵飞燕的事迹中认小说家言为史实,得出的结论就未免蹈虚。

当然,作者并无意于做一个中规中矩的学究,她有关历史的言说是活泼生动的,充满个性。在有些问题上,她的结论并不拘泥于有充分的证据,而是揆诸人情,从人性的角度给予合理的推衍。这种推衍往往能给人以启发,但有时又未免牵强,比如将杨得意举荐司马相如,非常肯定地视为被人买通的结果,就不免有点武断,可视为以人性论史的过度发挥。古人写史,讲究寓褒贬于曲折文笔中的春秋笔法,作者在写作此书时则相当直率,将好恶形于笔端。这种爱憎分明的态度,往往也充满个性。但这种爱憎,并不是感性的无端泛滥,而有相当的情由。侯虹斌在自媒体上多有“女权主义者”的表现,但是在提到“西汉后来那一群‘百事孝为先’的皇帝们,全都把老妈宠得不成样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个个都让外戚干政,为所欲为,直至祸国殃民,直至谋权篡位”时,忍不住义愤填膺,表示“受不了”,读来相当可爱。

有种言论认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在侯虹斌的书中则以相当的篇幅,叙述失败者的事迹。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黄善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