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古拉格:伟大的作品 矛盾的作者

2015-10-29 09:22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二十多年前,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引入中国,一度引起轰动,影响了众多的中国学者和作家,当时出版的是一个节选本,二十多年来,这部世界知名的文学作品,也曾出版过普及本并被引入国内,但一直都没有出版过全本,对于读者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最近,群众出版社计划出版全本《古拉格群岛》,让很多读者为之期待,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说,“大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就读到过一些零散的篇章,后来作品出版,我也是第一时间读的,到现在,全本的出版依旧让我欣喜,也算是弥补这么多年来没有出版过全本的遗憾吧”。

俄罗斯文学的传统

不久之前,一部美国人创作的《古拉格,一部历史》曾经轰动世界,但人们对于古拉格这个地方的认识,却远远早于这本书的出版。上世纪七十年代,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出版,在全球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李建军说,“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接触到一些零散的篇章,后来出版后第一时间阅读,至今影响深刻”。

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不论是作家、读者、学者乃至评论家,在对于这部一百多万字的作品,都曾给予过崇高的赞誉,李建军说,“它的伟大在于,索尔仁尼琴的这部作品可以说是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一贯的传统,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到契诃夫的《萨哈林岛》,它们共同体现着俄罗斯文学中关照现实的纪实传统,他们对于现实的问题,对于人在特殊的囚徒境遇下的遭遇等等,做出了非常深刻的反应和记录”。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境遇,以及对于人的不幸最深切的悲痛,造就了《古拉格群岛》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李建军说,“就是人道主义关怀,它也是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传统。在这部书里,各种各样极端的痛苦,以残酷的手段将伤害加于人身,对于最基本的生命权的迫害,所带给人们的不幸以及尊严和人格的沦丧,成为了生命中大恐怖的事情,也是人类文明中最残酷无情的一面。”

在索尔仁尼琴之前,古拉格群岛并非与世隔绝,也并非无人知晓,但真正承担了一个作家,甚至是一个人基本的责任的却很少,李建军说,“索尔仁尼琴在这部书里面同时也批判了那些对苦难的卑劣的行径视而不见,反而助纣为虐粉饰太平的知识分子和作家。相反,索尔仁尼琴则做了一个知识分子、作家应该做的事情,承担了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用文字告诉世界,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古拉格群岛》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所带给人的震撼是长久的,也是深沉的”。

文学的生命力在哪里

近年来,关于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生活乃至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都有许多争议,文学是应该遗世独立,还是关照现实?一直都争论不休。

索尔仁尼琴一脉的俄罗斯文学家显然没有这样的问题,李建军说,“文学要不要关照现实,这就和人要不要喝水一样,根本不是问题。人生活在这个世界,身体和精神的自由,生存的状况,权利的实现等等,都和现实和政治相关。所有那些说文学不应该关照现实的,都是不切实际的唯美主义病。”

在李建军看来,文学从来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他说,“正如索因卡所说,先是一个公民,然后才是作家。伟大的作家首先是一个伟大的公民,不反映现实、不关照社会的文学作品,内容是不完整的,价值是残缺的。写过《1984》的英国著名的作家奥威尔,他也持同样的观点,并且他不仅在写作中实践这个理念,还专门写过许多文章去阐述他文学关照现实的观点”。

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了文学和现实的分歧呢?李建军说,“我们的一些作家,玩深沉,耍清高哦,觉得文学不必非要和现实联系,可以躲在书斋里飞翔,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这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的怯懦病,没出息,不论古今中外,文学的实践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现实,中国古典的文学,《红楼梦》难道没有现实吗?杜甫的诗难道不是现实的映照吗?伟大的作品,即便是虚构的,其实也是虚拟现实的作品,人在其中的遭遇、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等等,其实都和现实有着难以割裂的关系”。

今年,俄罗斯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奖,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纪实文学的注意,李建军说,“阿列克谢耶维奇本身也是俄罗斯文学中纪实传统一脉的继承者,她的作品,其实给了中国文学家们一面镜子,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作品,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如何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相对而言,我们的时代文学,是残缺的,我们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亦是残缺的”。

不仅载道还应批判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学传统的国度,同样也有着深厚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和现实,文学和理想,文学和基本的价值,从来没有分开过。

李建军说,“其实说载道,并不完整,我们的传统文学确实有文以载道,表达价值取向,抑恶扬善等等功能,也一直被认为是文学重要的功能。但同时,文学的功能不仅是载道,还有反映和批评社会的功能,从《诗经》中的大量讽喻诗,到司马迁的《史记》,都是如此,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正是批判功能的表现。”

纪实文学在中国曾经一度辉煌,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推进,到了今天,纪实文学的影响逐渐式微,甚至几乎成了广告的代名词,是什么原因让纪实文学衰落?李建军说,“我们的文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贬低非虚构、纪实文学,把小说当做是文学最重要的形式。这样的现象很值得注意。真实是文学最宝贵的价值,即便小说往往采用虚构的方式,但虚构也只是方法和技术,最终还是要追求真实。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珍贵就在于,她真实地展现出了这个时代中,她所处的社会中,那些人生存的状态,生活的方式,以及不幸的遭遇,她以更丰富更生动的方式把这些表现出来,告诉人们,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究竟遭遇过什么?而我们,缺乏这样的作家,也缺乏这样的作品”。

伟大的作品一定承载着伟大的精神,李建军说,“没有价值,没有终极的关怀,文学就成苍白的一张皮,就成了空壳。事实上,在我看来,中国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虽然整体上黯淡衰微,但即便如此,它的成就也比虚构的高。而且确实也有一些好的作品,比如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杨继绳的《墓碑》,杨绛的《干校六记》等等,还有很多优秀的纪实作品,在今天,值得阅读者和写作者们重视。相对的,我们的小说就显得成就不足,许多作品空洞、格调很低,甚至连创作手法都很粗糙,几乎没有什么价值”。

伟大的作品矛盾的作者

《古拉格群岛》无疑是伟大的作品,但它的作者——索尔仁尼琴本人的经历却一直都充满争议。

怎么样看待这样一位矛盾的作家,李建军说,“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关怀,批判现实的精神都非常值得推崇,但他本人后来又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沙文主义思想,因此一直以来都争议颇多。其实这样的表现是有逻辑可循的,在俄罗斯文学中,一直都有这样一派传统,有比较强的沙文主义倾向。实际上,一个作家对国家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建构意识,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俄罗斯沙皇时代,确实也有一些可肯定的地方,比如文化的包容性比较强,各种文化思想都可以生存,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比较繁荣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可以争议的,索尔仁尼琴对那个时代有所钟情,也是正常现象”。

沙文主义思想有其来源,但并不意味着值得肯定,而是恰恰相反,李建军说,“索尔仁尼琴后来的思想可以理解,也算俄罗斯文学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不正常在于,他用19世纪的文化理念,去批判和排斥20世纪的文化理念,所以说,我们能够理解他这种思想的来源,但同时也要批判他这种思想的落后”。

一种无法超越地域和民族的人道主义思想,成为了作家最后的桎梏,也成为备受诟病的原因,李建军说,“从普希金已降,俄罗斯文学中的殖民主义倾向一直都有,也一直都受到批评,这种狭隘的沙文主义,缺乏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怀。索尔仁尼琴也是代表之一,他有人道主义的情怀和担当,但却无法超越地域和民族。这是他的局限,也是今天我们重新看索尔仁尼琴所需要注意的”。

狭隘和沙文主义,往往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李建军说,“假如说这种沙文主义上升到社会层面,变成一种情绪化的思想,就很危险,因为它可能会演变成一种非理性的破坏性情绪,对于自身,对于自己的民族社会,造成某些深刻的伤害。因此,在今天,我们重读《古拉格群岛》,体会它承载的纪实传统,人道主义和批判的精神,但同时,也会批判索尔仁尼琴后来的沙文主义思想,这并不矛盾”。

李建军: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  作者: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