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有些意外地授予了一位纪实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虽然她的作品国内已翻译了许多,但新版不多,在市场上如今已很难找到相关的书籍。
好在,九州出版社及时推出了《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还是想你,妈妈》,加上此前不久推出的《锌皮娃娃兵》,为读者们提供了一副相对完整的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风格谱系。
为什么写纪实文学也能得奖?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魅力何在?该套丛书的编辑陈亮为您解读。
重新认识战争中的弱者
曾有人问阿列克谢耶维奇:“你撰写这些著作,自己居然没有变成疯子?这种压力是普通人心理无法承受的。如果是一个软弱的人,那么写完你的任何一本书,肯定得进精神病院。你不是录音机,你是个活人,你得把所有一切从心里过滤一遍。这些可怕的资料,会不会改变你的心灵?”
她说:“我是独自行进的,我完全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人。”
这句话可以概括她的生活和写作特点。她仿佛来自另一个时代,独自一人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声音。
第一次读到她的作品,就感觉像在阅读19世纪的俄罗斯经典作品,而不是出自当代作家之手。她更像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时代的伟大作家。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的作品主要是纪实文学,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因为坚持独立报道和批判风格,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代表作《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曾被苏联有关部门大幅删节后才得以出版,《锌皮娃娃兵》也曾被列为禁书。连续三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也让国内读者对这位有些神秘的作家越来越有兴趣。她的作品其实比她本人更加值得关注,这一点看过她文字的读者都会深有感触。
阿列克谢耶维奇可以说为世界文坛开创了一种新的纪实体裁,她对既有的历史记录方式,在根本上是质疑的,而且直接挑战了过去载于文字的历史。
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这部作品里,她就说过:“已经有数以千计的战争作品,薄薄的和厚厚的,大名鼎鼎的和默默无闻的,更有很多人写文章评论这些作品。不过,那些书通通都是男人写男人的……关于战争的一切,我们都是从男人口中得到的。我们全都被男人的战争观念和战争感受俘获了,连语言都是男人式的。”
其实她并非简单地从女权主义者的立场来反思战争,而是从更人性的角度来看待战争。这就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认识战争里最弱势的群体——女人和儿童,以及那些在重大灾难事件里充当“炮灰”的人。
在核灾难的现场倾听哭泣
在切尔诺贝利那本书里,也是如此,她的视角永远是从最弱势、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那里来看待所有的灾难。
她冒着核辐射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她曾在访谈里说:“你来到某个村庄,村里的人已经全部搬走(有些村庄连同茅屋、水井、圣像都一起被埋了起来)——只留下一尊列宁纪念碑。我还记得,有一次,黄昏时分,我们乘车开进一座村庄,那里只有阵亡烈士墓,公墓和列宁纪念碑……对于可触可见的牺牲物,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我们等待出现双头的雏鸡、无刺的刺猬。最初,谁也不理解所发生的事件的规模,谁也不了解可以杀死你身上的未来。
“普里皮亚季镇的一位妇女对我讲过,他们怎样通宵达旦地观赏反应堆冒起来的大火。大火五彩缤纷,像一种非人间的光彩,满天辉煌。殊不知这美——致人于死命。
“切尔诺贝利成了生物坟场,那儿枪杀了成千上万的牲畜。离反应堆十公里,有个地方就是牲畜的集中营。庞大的坟场。把人运走了,把牲畜枪杀了,其中有狗,有猫,有奶牛,有牛犊。这是一种极其野蛮的、背信弃义的行为——人们坐进了装甲运输车,可是狗却站在外边望着他们。有位妇女对我说:我忘不了我的小猫是怎么哭的!”
这本书催人泪下,尤其是对受害者亲人的访谈,这是最真实的对话,这些文字跟我们平常看到的新闻报道截然不同。受访人吐露了最真实、深刻、沉痛的内心感受。书里写道:“很多人突然死掉——走路走到一半,倒在地上,睡着后永远醒不过来;带花给护士时,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一个接一个死掉……”
《每日电讯报》对这本书的评价里,有一句提到,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一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是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用书里的文字来形容,这是一个“花朵盛开,可是没有味道”的地方,这里是很多疯狂的事情被视若平常的地方。
真实最能催人泪下
除了切尔诺贝利事件,战争也是阿列克谢耶维奇尤为关注的领域。磨铁图书近两年出版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四部作品里,有三部都是跟战争有关的。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还是想你,妈妈》记录了“二战”中的苏联女兵和儿童的回忆,我们这次是根据作者最新修订完整版重译的,恢复被苏联官方删去和严禁出版的大量内容。
《锌皮娃娃兵》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回忆,书中对战争细节的真实还原,堪称20世纪文学经典。这本书里的一句话,我认为能概括阿列克谢耶维奇这类纪实文学作品的主旨:“你们要学会动脑子,免得又被造就成一批新的糊涂虫,一批小锡兵。”
阿列克谢耶维的文字能让人体会到战争最真实的一面。《出版人周刊》说过:“正如《锌皮娃娃兵》所描述的,不管在什么地方,战争的本质都一样:残忍、丑恶、摧残人性。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娃娃兵的母亲,尤其是当娃娃兵被装到锌皮棺材里运回家时,母亲们在墓地里讲述着儿子们的事,就好像他们还活着。”
阿列克谢耶维奇不相信既有的文字记录的历史,她曾说过:“我越是深入地研究文献,就越是深信文献并不存在。没有与现实相等的纯粹的文献。”这也是促使她无数次去采访那些战争和灾难中受伤害人群的原动力。她所有的叙述,都来自亲历者,都是有血有肉的。正如她自己所言:“我很想了解古希腊:那个时代的人是怎样讲话的,怎样相爱的,怎样上战场的,怎样杀人的,怎样死的。——通过普通人讲的故事的细节来了解。每个时代都有三件大事:怎样杀人,怎样相爱和怎样死亡。”她是要记录过去历史上曾被忽略被无视的那些生命。
有读者给阿列克谢耶维奇写信,说:“我愿跪在你们面前——谢谢你们讲了真情。过几年再发生新的恐怖时,我们会站在一起,站在铁丝网的一方。不过,这是将来的事,现在让大家都知道那辛酸的、可怕的真实吧!真实,除了真实之外,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东西能打消我们当奴隶的愿望。”
中国读者应该阅读她
阿列克谢耶维奇几乎以一己之力,挑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历史记载方式,用直面真实的力量,来记录那些从未发出过自己声音的人类的命运,这些都能超越狭义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更加接近和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
中国读者尤其应该关注这位作家,我们应该像关注我们自己国内的重大事件一样,关注阿列克谢耶维奇笔下的重大事件,以免我们成为重大灾难中最弱势的群体和最大的受害者。
虽然主题都是跟重大事件相关的,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非常好读,可以让我从任何一页翻开,都能手不释卷地读下去。她的文字是无数访谈的成果,因此会偏于口语化,读的时候会觉得是在倾听那些人的声音,那些声音传达出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诉说着奇异而残忍的故事,无论这些事离我们有多远,那些声音都会让我们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那些声音会让我们明白,同样的灾难最好永远都不要发生在我们身上。
她的作品诚实又勇敢,总是能击中人心,我在读《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还有《锌皮娃娃兵》《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时,都忍不住落泪。凤凰卫视资讯台的执行总编辑吕宁思(《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译者)在翻译她的作品时,也说:“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在阅读原文并译至中文的过程中,我屡屡被其中触目惊心的内容和人性细节所震撼所感动,甚至为之而难抑泪水。”
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字里,我读到了俄罗斯文学里最伟大的触及灵魂的那些东西,并且希望更多的国内读者能接触她的作品,她的作品里记录的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