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2年,北京人艺重排《吴王金戈越王剑》意义深远。这部历史题材作品的灵魂“得民心者得天下”,当年编剧白桦执笔时一下子就抓住了。剧本核心所探讨的就是执政与民心之间、一个国家的兴亡与民心所向之间的关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吴越春秋被赋予了独到的历史眼光,在重新叙述这段历史时,可以看出白桦对“君民同心、齐心协力、和谐前进”的社会环境向往——虽然,勾践复国前后内心变化的复杂性以及与之而起的尖锐冲突也是作家着重勾勒的一隅,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展现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
白桦是一位诗人,他的作品浪漫而富有诗意。虽然《吴王金戈越王剑》的主题是严肃而沉重的历史教训,但无论是处理政治话题,还是浪漫的感情桥段,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古典的情调和不失轻灵优美的语言。剧中绝代佳人西施的登场、西施与范蠡携手远走等几处场景,构图与意境极美。第三幕中,范蠡前往竺萝村访美,西施划着一叶小舟翩然而至,施施然上岸,轻巧地挽起袖口在溪边浣纱,而不远处等候佳人的范蠡早已被这位江南女子的纯洁美好深深打动。西施眼中看到的是一位气质高华、犹如谪仙一般潇洒不羁的男子。二人内心独白,语言的含蓄、克制和唯美,犹如一出经典的莎士比亚戏剧。
北京人艺仍然是舞台演出水准的“品牌”保证。这次在上海文化广场的首场演出中,除了个别次要角色的台词与表现不够完美以外,整场演出均可圈可点。主要角色对人物的把握、演员自身的表演功力以及对细节部分的处理,如心理情绪的转换,都表达得准确、细致而到位,谋臣文种忠厚的特质,美女西施淳朴的一面呼之欲出。除了濮存昕这样一位明星级的演员有这样的能力以外,饰演勾践的演员邹健和饰演王后的卢芳,在展现人物的复杂性上完成度很高。
人物的舞台形象是否饱满,情感是否连贯,离不开在台词上下的“功夫”,这一点对当今话剧界极有借鉴意义。整剧最难处理的一幕,莫过于范蠡说服西施前往吴国,承担起国之重责。这段戏难写也难演,处理不好就会落入概念化的窠臼,或是缺乏铺垫与转折,一下子拔高人物,或者沦为一段说教的文本。但是白桦在情感的处理上十分巧妙。得知范蠡访美意图后,西施的愠怒与挣扎不禁令人动容。晓以大义后,超越一般女子的至性与通透,又展现了西施不俗的精神境界。这一幕的最后,西施与范蠡尽力克制自己的爱恋之情,抱着富国后再度相守的渺茫憧憬,令这一幕的情感转折具有合理性,同时又升华为悲剧式的美感。
导演蓝天野对《吴王金戈越王剑》是有强烈情感的。虽然《吴王金戈越王剑》的剧本不乏有理性过重之处,但蓝天野对它的整体把握,从节奏上、艺术风格上,在中国文化和现代话剧艺术表达的对接与融合上,在对中国戏剧民族化的探索中,是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与见解的。如今中国戏剧界不乏新诞剧本,它们在表现戏剧性上很到位,但文学性上却失之均衡,较为忽视剧本的文字格调和诗意的表达。《吴王金戈越王剑》的剧本经过30多年还依然那么新鲜,那么生动,它长青的魅力值得今天的戏剧人细细探索、品味。
作者:荣广润 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