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弟子孙宗慰描绘旧京往事

2015-10-26 08:52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昨天(10月25日)起,“北平·北京——孙宗慰的艺术转换与时代之变”在翰海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展览从1946年的“北平”开始讲述,直到1964年的《少先队员》结束,徐悲鸿弟子孙宗慰以画笔连缀起跨越近20年的旧京往事。

孙宗慰是徐悲鸿最为得意的学生,被誉为西北少数民族绘画题材开拓者之一。他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南京)毕业后不久,便获聘留校任教,并且在1941年与张大千一道前往甘肃、青海等地,对那里的洞窟和寺庙壁画遗迹做田野考察和临摹复制。“他是少有的几个同时获得悲鸿老师和大千先生赞赏的画家。”同为徐悲鸿弟子的杨先让说,孙宗慰是近几年才被逐渐认知的一位艺术大师。

从1946年起,孙宗慰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此次展览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叙事,包括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国画作品,如《打粥》《送炭翁》《灯红酒绿》等。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同年9月27日,北平更名为北京。那一年孙宗慰创作了《北平艺专迎接北平和平解放》(如图),如实记录下那个重大历史节点。画面中,送炭翁、运粮伙计、艺专生、唱戏的演员等,踩着高跷、举着条幅,“和平解放”的欢快印刻在每个人的脸上。“看这件作品,你很容易联想到老舍先生关于北平的描述。”在杨先让看来,孙宗慰画笔下的北平跃然纸上,运粮伙计的蒜头鼻、络腮胡,送炭翁的大棉袄、胖头鞋,花灯大娘的大腹便便和颗颗门牙……都流露出浓浓的京味儿。

从北平到北京,既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让孙宗慰的创作有了重大转变。“看到人民政府一切措施均为人民利益出发,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开展,即将到来的文化高潮,为建成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繁荣富强的世界大国,我愿尽己微力,积极工作。”这是孙宗慰上世纪50年代初日记里的一段话。他曾在日记中工整地抄写过《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民解放军进入拉萨》两篇文章。这一时期孙宗慰艺术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对女性形象的重塑——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前所绘的精致唯美,而更接近反映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面貌。杨先让说,此次展出的《女车工》《八大员——炊事员》《革命自有后来人——〈红灯记〉李铁梅原型》《教师》等作品,“都能看到新中国女性坚毅的气质和当家做主后的荣光。”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5日。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  作者: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