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作者不是张爱玲 《少帅》则是失败之作

2015-10-24 11:48 京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何倩彤所画的“少帅”和“周四小姐”。新经典供图

今年是张爱玲去世20周年,其遗稿《少帅》中文简体版于10月18日在北京大学首发。这部小说写得怎么样?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表示,粗看英文原版时感觉非常难看,里面写的“鸳鸯交颈”“鱼水之欢”,外国人根本不懂什么意思。可是如果事先知道这是张爱玲写的,而且看到后面发现这个“周四小姐”就是她自己,就会觉得非常有趣。

《少帅》缘起

被一对老人的沧桑感打动

小说《少帅》以1925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主要人物“陈叔覃”和“周四小姐”便是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从1961年开始,张爱玲花费了3年多的时间来搜集写作资料,1964年小说写出约三分之二,1966、1967年在给朋友的信中她还表示要继续写下去,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

张爱玲生前给朋友的信中说:“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足见她对这部小说的钟情。张爱玲研究专家止庵猜想,有三个原因促使张爱玲对这部小说念念不忘,“这里边的周四小姐跟张爱玲以往笔下的女主角不太一样,包括她的背景、她所爱恋的对象。还有她跟恋爱对象之间的特殊关系,那种不是妻、又不是外宅妾的关系,小女孩在这种关系里边独特心理的变化,她把握什么、没有把握什么、丧失了什么?这是张爱玲以前没写过的。”

从大的方面讲,止庵觉得张爱玲始终对于历史大变化里边的人物,和大变化下人物命运很关心,“她在少帅身上看到那个时代变化的缩影”。第三个方面是张爱玲于1963年左右开始写,故事发生在二三十年代,如果那时写出来可能是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时隔四十年,所有事情都烟消云散,只剩一对老人坚持往下活,但是这个世界把他们忘了,这种沧桑感打动了张爱玲”。

文学高度

单从英文小说来说,非常难看

《少帅》最初是张爱玲用英文写的,她一共写了七章,英文打字稿为81页,由郑远涛翻译的中文简体版大概3.7万字。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小说英文原版,附录了何倩彤的《少帅》组画,以及香港学者冯睎乾写的考证与评析文章。小说为何没有写完出版?也有人猜测是写得不好,没有引起美国出版商的兴趣。

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先生在美国生活了三十多年,他说:“英文的《少帅》,如果你没跟我说这是张爱玲写的,单是一篇英文小说来说,是非常难看的。对一个只懂英文不懂中文的人来说,这里边一些句子看得莫名其妙。我举一个例子,她讲的一男一女在床上做什么?鸳鸯交颈,外国人根本不知道为什么鸳鸯交颈,什么是鱼水之欢。美国人一定不知道这本书在说什么。”“可是如果你告诉我,现在看的《少帅》是张爱玲写的,我会发现这篇小说是非常有趣,因为我看过张爱玲的其他作品,可以明白里边很多地方她想说什么。”宋以朗称,特别是他看到张爱玲的书信里面提到,她写《少帅》很艰难,结果最后写得很“投入”,“周四小姐后边其实是她自己,这就变得非常有趣。”

止庵觉得,评价这部小说写得怎么样,应该想想当时的华语作家都在干什么,“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如果在内地就得写歌颂文学,如果在香港就得写连载文学。张爱玲试图在这里边挣脱出去,她到美国也不过如此。这个背景下看待张爱玲,可能是比较宽容的眼光。”

至于为什么没能在美国出版?止庵认为,除了当时美国的出版环境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以外,张爱玲的创作追求是平淡而自然,写的都是琐碎的生活小事和细节,没什么波折的故事,估计不能引起美国读者的兴趣。

结局猜测

张爱玲埋下很多伏笔

张爱玲在以往的信中自己谈到,《少帅》写了三分之二,那么小说后面写什么,结局如何?宋以朗说:“按她自己的说法后边是非常容易写下去的,因为她已经知道她需要写什么。如果让我猜的话,我觉得第八章是写中国跟日本‘九一八’打仗,第九章写西安事变,第十章就是写张学良最后在台湾的事。这是说她在1963年写的,如果张爱玲确定在1990年或者1992年再写最后三章,还会写张学良放出来的事儿”。

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觉得这个猜测很难,“实际上,后面第六章、第七章已经出现了前面没有出现的人物,本来是后边应该展开的,比如宋美龄出现了,她把宋美龄放进来肯定有她的用意,准备以后几章里边写。如果后面写到西安事变,宋美龄是很重要的人物。我们读《少帅》里面有很多伏笔,我突然看到一段太神奇了。”小说讲到少帅跟老帅之间曾经有过一次很大的冲突,“矛头并不完全指向他父亲?罪行之大立即使她眩晕。造反的皇太子是什么下场?关押,赐死——面朝帝宫叩首谢恩,喝下毒酒自尽。无论他做了什么,那也表明他是男子汉,不仅是某人的儿子”。陈子善觉得这段十分有趣,张爱玲用三两句就写出了最近热播电视剧《琅琊榜》的主题,这太神奇了。

 

责任编辑:刘睿盈(QS0002)  作者: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