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口碑效应:自来水煽乎观众得有道

2015-10-21 15:10 法制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从首日2000多万,一路因口碑逆袭至每日票房过亿,当大家为《夏洛特烦恼》口碑所带来的12亿票房效应惊叹时,不少口碑强片却显得有些没落。

豆瓣评分高达8.8的《头脑特工队》上映超过半月未能过亿元,国产片《心迷宫》上映近1周只有500多万元票房……

当大众口碑自发成水军成为票房辅助利器时,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自来水都那么灵。《法制晚报》请来业内外的评论人来和我们聊一聊口碑效应。

自来水 煽乎观众得有道    

老猫(作家)

自从《大圣归来》凭借口碑逆袭,获得票房大捷之后,“自来水”就成了电影圈的重要力量。看别人自发跑来灌水当粉,夸赞某部电影,也成了我等普通群众观影的重要参考指标。

根据可信度来看,三大指标“自来水”、影院排片量与影评人评论在我心中由高到低,这和上当受骗的次数成反比。究其根源,因为“自来水”不拿钱,都是自己掏钱看电影,嘴里说好,那是真好。于是,跟着“自来水”看电影也就成为习惯。

可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自来水”推崇的,影院未必都有。就好比周末要看《头脑特工队》,倍儿兴奋跑影院,一看傻眼,愣是一场没有。别的电影,要么看过要么实在下不了决心看,当着售票员的面,悻悻把会员卡塞回钱包,那滋味,相当酸爽。

要说片子,制作精细,脑洞也足够大,人物性格节奏都鲜明,想说的事情很多,还都说清楚了,最后感动一把,连结尾彩蛋都冒了泡。可为啥不排片呢?

有人说,这就不是一部给儿童看的片子,儿童也看不大明白。说得没错。要是给大人看,就更不靠谱了,因为这是一个有童心的成人,或者有孩子在养的成人才感兴趣的电影。

这就是没能逆袭的俩原因:档期不对,受众偏窄。

要说成人当电影观众,其水准还真未必比少年儿童高。别人笑自己就笑,别人哭自己就抹鼻涕,跟着起哄的主多的是。“自来水”要能煽乎起来,得好几步,先是小资说好,再是知识分子说好,接着是媒介说好,然后院线说好——这才能哄起普通群众,他们才是票房大头。只走到小资这一步,还是不行。就好比《红楼梦》,要没越剧普及一下,哪有后来的风光?就好比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不得诺奖,群众知道她是谁?

必须有个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传媒出手,“自来水”才起作用。

豆瓣不行,我这种读过一百本书看过一百部电影的人都不敢轻易上去抖骚。必须得微信微博,才能形成病毒式传播,才能让普通群众、票房大头行动起来。没这个,刘德华招呼都不行,“吾先生”就是一例。

问题是,很多“自来水”的电影来不及完成这个由雅到俗的伟大飞跃,甚至都没机会完成——便被踢出局了。这还是观众的原因。水平在此,都分不清电影和电视剧的差别,纯去影院找乐子。《港囧》不火谁火?《小时代》不火谁火?

培养观众可是个让人绝望的事。好莱坞那么强大,不也有诸多叫好不叫座吗?皮克斯不也经常玩不转?所以说,“自来水”的价值观和掌握大量现金的观众是有差异的,这也决定了院线和“自来水”们有差距,在煽乎起大众之前,“自来水”是搞不动票房的。

不过,这事也该给院线提个醒儿。既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能不能每周找个时间,开个专场,放点“自来水”电影,也给观众个培训空间。这就好比开饭馆,不能只卖利润高的大众菜,高冷的也得有点——贵没关系,总得有地方吃啊。

想逆袭 观众基础不可少

刘晖(UME华星店副总)

今年是口碑大年,好片子层出不穷地往外冒。《大圣归来》、《煎饼侠》、《夏洛特烦恼》一路逆袭,高歌猛进。但同样是口碑片,《心迷宫》却没有收获太高的票房,这也是能预料到的。

口碑类型片要想真正实现逆袭必须要有知名度。夏洛的逆袭除了口碑之外,是有观众基础的。首先很多人通过话剧和春晚舞台,对开心麻花都比较熟知,从某种意义上说,团队和演员的知名度要高得很多。而在电影领域,同档期《港囧》的知名度更胜一筹,所以很多观众第一时间去看了《港囧》,而作为第一波进入影院的观众,看完《港囧》下一步必然选择口碑好、知名度也相对较好的片子,所以“夏洛”就沾了档期的光。

与“夏洛”的商业性不同,《心迷宫》是一部类型片,甚至可以说是一部文艺片,从类型上看也没有喜剧那么受观众欢迎。在知名度方面《心迷宫》更是差了很多,新人导演的首部作品,演员也都是不知名的,从这个角度讲受众更加局限,即便是口碑再好,影响的也只是一小撮人,所以不能要求他们跟商业片有一样的回报。

这又让我想起了《白日焰火》这部影片,从类型上看,它和《心迷宫》差不多,但票房却差了不少,《白日焰火》国外获奖之后,最终在国内收获了过亿的票房。同是口碑类型片,逆袭也有一定的标准。从演员的选择上来看,两部影片的量级都差了不是一星半点,《白日焰火》有廖凡和桂纶镁助阵,而《心迷宫》的演员大家根本不认识,所以有这样的票房也是情理之中。

纯口碑 背后故事更多重

韩浩月(时评人)

口碑是锦上添花的事,这点《夏洛特烦恼》体现得很明显,对这部影片来说,相当大的功劳是口碑好,其次是类型符合当下电影消费主流。

从《泰囧》、《港囧》、《分手大师》、《煎饼侠》票房爆棚来看,喜剧在当下是非常受欢迎的,而口碑起到了点燃的作用。

口碑要按照在影片中的分量来说还真不好推算,针对不同的片子有不同的比例,但毋庸置疑的是和影片精致化程度成正比。

大家总说口碑如何重要,但其实口碑背后有很多运作,每一步运作都离不开对电影的熟知和了解。

一部电影的成功,首先是创作者对现在的电影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再去立项,不要太超前,也不能太滞后,这是保证上映后大卖的最基础的部分。

第二是影片的演员阵容,也就是卖点,这还不是单指演员,还包括演员的搭配,你希望有什么样的人来看,就要考虑演员所覆盖的观众受众群,这点可以争取到更多的人走进影院。

第三重要的是营销宣传,这部分对现在的电影市场来说越来越重要,有一套针对电影本身所做的精准营销将为电影增加不少关注度和票房。

具备了这些,口碑才能够起作用。设想一下,如果《夏洛特烦恼》没有喜剧元素,没有沈腾和马丽等一众演员的加入,没有两百场路演的加持,这部影片还能火成这样吗?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  作者:田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