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展区:“文化+”融合发展、创意点亮生活

2015-10-20 16:59 文博会官网

分享
打印 放大 缩小

在第十届文博会上,东城展区位于国际展览中心四号馆内,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展区围绕“‘文化+’融合发展,创意点亮生活”的参展主题,分为五个区域:“文化东城”展示区、“文化+”体验区、历史文化传承区、商务合作洽谈区、舞台推介区。

今年是文博会举办的第十个年头,也是东城区参展的第十个年头,将成为东城展区极具特色的一届展会。今年东城区在主展场(包括舞台推介区)共有四十余家企业参加展览展示。同时,首次开辟了整合东城区胡同创意工厂资源、突出东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分会场。

本届文博会期间,东城区的28家分会场将相继推出10个主题活动。其中,在青龙胡同、南锣鼓巷举办东城文化人才评价标准发布暨2015“文化+”创业大赛投资签约、南锣创意设计系列作品展等活动;组织亮点五十五、77文创园、航星科技园、人民美术文化园等胡同创意工厂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包括节假日);东方嘉诚旗下的天津C92文创园也将参与东城区分会场的系列活动。

借势于文博会这个平台,东城区充分展示了得天独厚的区域资源优势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东城区秉承“文化强区”的理念,盘活区域资源,积极推进“创意东城”建设,立体式创建“文化东城”品牌,全方位、多层次的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全面促进文化要素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举全区之力实现着“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战略定位。

2010年东城区在全市率先编制实施了20年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总体定位和“两新四化”发展战略。战略之首就是“打造文化新引擎”,全方位探索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确立文化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014年东城区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918个,实现就业90003人,总体收入1729.44亿元,同比增长20%。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24.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1%,占全区GDP13%,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区最具增长潜力的支柱产业,呈现出集聚、融合、联动、创新的发展趋势,并在艺术品交易、全媒体出版、戏剧演艺市场和旅游业四个领域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在艺术品交易方面,东城区吸纳了全市艺术品拍卖行业近一半的领军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以东二环和中国美术馆为中心的“艺术品交易集聚区”。2014年,艺术品交易实现收入509.1,同比增长64.2%,占文化创意产业总量的29.4%,占文创总体收入的29.4%。

在戏剧演艺方面,驻区艺术表演院团发展到80家、各类演出场所29个,初步建成了五大演艺区(以首都剧场为主的王府井演艺区、以保利剧院为主的东二环演艺区、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主的南锣演艺区、以刘老根大舞台为主的前门演艺区、以红剧场为主的天坛演艺区);打造了“北京·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中国儿童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等戏剧品牌活动;扶持了10余部反映东城题材的原创话剧;吸引了杨丽萍、吴琼等文艺界名人入驻;创立了77戏剧孵化空间,为戏剧的发展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

在全媒体出版方面,在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传统出版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以创意为先导的《时尚》、《瑞丽》、《童趣》等时尚类出版物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数字出版成为东城区出版业高端发展的新亮点,中文在线、盛世骄阳、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拥有大量版权资源,歌华有线、光线传媒、优视网等拥有新媒体发布资源,当当网等拥有渠道终端资源,这些沿产业链分布的出版资源形成了全媒体出版产业链。

在文化旅游方面,东城区依托区内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中青旅、中国国旅等龙头企业,突出重大产业项目拉动作用和品牌活动的带动效应。2014年,我区旅游接待总人数达8318万人次,同比增长8.2%,在全市排名第一,比2011年末增长11.34%;旅游综合收入达668.76亿元,同比增长7.1%,在全市排名第二,比2011年末增长30%。2015年上半年,全区旅游业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6.3亿元,同比增长5.7%;接待总人数3896万人次,同比增长3.5%。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位居全市第一位和第二位。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十三五”期间,东城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北京市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精神和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富和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以产业发展高端化为目标,积极推动要素市场建设,瞄准设计研发、版权服务、要素交易、企业总部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大力推动文化演艺、文化艺术、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金融、商业、体育等相关领域融合、联动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我区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