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巴金逝世 分享“做个好人”

2015-10-20 08:04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10月17日,为纪念巴金先生逝世十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及相关单位举办公益讲座、展览等活动,并出版新版巴金图书,纪念这位老人。在公益讲座中,著名学者、年逾80岁的作家陈丹晨(见图)和读者一起分享、阅读这位现当代文学大家作品的感受,他从巴金对金钱与权力的态度谈起,讲述巴金的“争取做个好人”。

反对强权

“在后期的创作中愈加深沉含蓄地表现社会局势下的小人小事”

巴金晚年说过“争取说真话、争取做好人,我仍然是一个普通的人。”在人文社以“‘争取做个好人’——巴金与我们的时代”为主题举办的讲座上,陈丹晨从较为独特的视角出发,谈及巴金对金钱与权力的态度,讲述巴金于当下的意义及其思考。

陈丹晨说道,巴金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三代为官,官做的不大,但是都当过知县。从小他是官宦家庭出生的,看到了很多现象。他跑去看父亲审堂,看到他平时很慈爱的父亲铁青着脸、板着脸审官司。老百姓犯罪的就拉下去打板子,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的,被打的人给知县老爷磕头、谢恩。他的母亲教育他们兄弟姐妹不能随便打骂仆人,母亲对他的教育和影响都很大。巴金从小对专制的东西感受得比较深,所以在他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参加学校外面的活动,那时候“五四”运动,很多各种各样的外来的思想文化传来,他就接受了这个东西。他接受的思想里面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反对强权。

另据出版方介绍,从《灭亡》到《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再到《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巴金在作品中描写腐朽的社会制度对青年人思想的禁锢与束缚,无情地撕开封建家族制度中虚伪的面纱,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并在后期的创作中愈加深沉含蓄地表现社会局势下的“小人小事”,创作更具现实主义特色和人道主义精神。对客观现实的细致描绘、真挚的爱憎感情以及在小说中始终贯穿的他个人对于理想、自由的热爱,使他的作品时至今日都闪烁着耀人的光辉。

而自1978年底起,巴金开始写作记录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的《随想录》。《随想录》被赞誉为“五四以来,继鲁迅的杂文之后,我国最伟大的现代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出现的第二高峰”。文字甫一发表,就在当时的文坛引起震动,他用极其真切与坦诚的文字,开始了对于“文革”的反思与批判,并把自己一并置于要剖析的灰暗之下,接续了“五四”知识分子的血脉,开始肩负起对这个大病初愈的国家的责任。

不领工资

“他这个总编辑什么都干,但是一分钱也不拿”

陈丹晨还讲道:“巴金办过出版社,当了约14年的出版社总编辑,那时候他只有几个人,他又当总编辑、又要编书、又要校对,甚至书发出去跟出版社里面的伙计一起打包,所以他打包的技术很好。以前我收到他寄给我的书,他打包得非常规范、非常专业,都是他自己打包的。所以他这个总编辑是什么都干的,但是他一分钱也不拿,14年的总编辑就是义工,不领工资。而且他自己写的书不在自己的出版社出,在外面别的出版社出。而把这个出版社办成一个当时最有影响的、最大的文学专业出版社。他不领工资,就靠他的稿费,按理说他应该很富有,因为他写的书多,但是他有时候稿费拿过去送给朋友了,他们把金钱看的很淡,完全不当回事。1950年代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14卷巴金文集,14卷的文集出了以后,那一次稿费很高,他得了很大一笔稿费。到了‘文革’以后,他就捐了,办了文学馆,第一次捐的是15万,那个时候15万现在大概相当于150万都不止,我想想我那时候的工资大概是百十来块钱,15万对于我们来说是天文数字。后来他陆陆续续捐钱、救灾等。‘文革’以后写的稿子得的稿费,他也都给了文学馆,有的时候叫报纸刊物直接把稿费寄给文学馆,不用给巴金本人。有一次1993年的时候在杭州,他告诉我,最近在考虑后事,他就说到他家里这些钱,他准备都捐出去。我说给他的儿子叫小棠、女儿叫小林留一点吧?他说不留,他说话的神态我还记得,很坚决。他的孩子也很理解他,对他父亲的这种做法很理解。所以他对金钱是这种态度。当然我们说,你不领工资,你靠什么?他靠自己的稿费生活,他一生就是这样。”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  作者: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