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老舍小说《二马》将首次以话剧形式登台亮相首都剧场。《二马》讲述了1926年一对中国父子在英国伦敦的遭遇故事。该剧的文学顾问是小说原作者老舍先生的女儿舒济,艺术顾问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该剧的导演、编剧、主演是数次将老舍作品搬上舞台的方旭。在方旭看来,老舍先生的小说《二马》讲述了中西文化碰撞,而将该剧搬上舞台后落脚点则由中西文化碰撞转变为探讨人与人之间彼此隔膜、排斥和误解的原因。
张爱玲曾赞
一面笑,一面读出来
《二马》以从中国前往英国伦敦的老马和小马为主要人物,讲述了二马与温都太太和小姐的爱情,华人在伦敦的境遇。
老舍用充满幽默的笔墨描绘了老马和小马两个标题人物。老马虽然上过洋学堂,还入了洋教,却始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迷”。大哥客死,老马和儿子小马,前往伦敦接手马家古玩店。“官迷”老马不情不愿地变成了小商人。与父亲相比,小马愿意融入新环境。年轻人的世界无非事业和爱情,小马执拗地努力着,却似乎都不顺遂。他们寄居在英国女人温都太太的家里。在异国的生活中,二马父子与伦敦的房东温都母女产生了生活的冲击和情感的关联,房客与房东,中国人与英国人,父与子,母与女,鳏夫与寡妇,小伙与姑娘,老房着火的黄昏恋与失魂落魄的单相思……老舍在小说中设置了一组组镜像般的意象,折射着人世间百态。
在散文《私语》里,张爱玲曾经这样写道:“《小说月报》上正登着老舍的《二马》,杂志每月寄到了,我母亲坐在抽水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读出来,我靠在门框上笑。所以到现在我还是喜欢《二马》。”
老舍扛鼎之作
比较中英国民不同处
1929年,老舍置身于英国,创作了这篇小说,这也是他回国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他早期小说的扛鼎之作。这部小说与《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一起,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创者之一的地位。在谈到这部小说的写作动机时,他曾经说:“不是由于某人某事的值得一写,而是在比较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不同处,所以一切人差不多都代表着些什么;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可是我更注意他们所代表的民族性。”
与人们熟悉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相比,《二马》并不含有太多悲凉的色彩,老舍用笔触细腻幽默,将中西交错的异国情缘、英国的风土人情悉数展露。老舍着重于描写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善于从个体的兴衰沉浮中给世人一个窥探当时社会的窗口,他在其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其中老马马则仁、小马马威、店员李子荣,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虽然讲述发生于英国伦敦的故事,老舍却用他经典的“京味儿”加以渲染,插科打诨、幽默诙谐,让人牢牢记住故事中的艺术形象。
方旭京味儿话剧
形式感极强的漫画剧
诞生近百年,老舍的这部早期扛鼎之作鲜被改编。1999年,陈道明、梁冠华曾经出演电视剧《二马》。在过去几年,方旭接连将老舍的《我这一辈子》《猫城记》和《离婚》搬上话剧舞台。这些话剧融合了老舍独有的文学风格,塑造了方旭特有的“京味儿”话剧。其中,极其考验演员功力的独角戏《我这一辈子》已成为方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在将《二马》搬上戏剧舞台,有一段时间方旭内心很犹豫,他甚至一度想要放弃。方旭觉着,老舍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到达英国,那时通讯不够发达,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到了英国,心理状态和今天到英国去的中国人肯定大相径庭。方旭认为今天的中国人对西方世界没有那么陌生了,这使得他有些怀疑观众能否对《二马》感兴趣。
但是,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启发了方旭。他说:“异域文化之间的冲突,还是存在的。”方旭感到,人与人之间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隔膜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和彼此歧视,《二马》的落脚点不再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隔绝和误解。
在整体呈现上,方旭从原作中的幽默出发,以游戏的态度进行二度创作。他以英文报纸为贯彻全剧的元素,将其打造成“一部形式感极强的成人漫画喜剧”。“二维漫画与表演的结合,所有的故事发生在一张各种奇妙变化的英文报纸里。整部剧就是一个大游戏。”
全男演员阵容
刘欣然反串温都太太
而在引人关注的温都母女的选择上,方旭出人意料选择了两名男演员反串出演。其中被媒体誉为“姿才冠世最美男旦”的青年乾旦演员刘欣然,将出演温都太太,与方旭本人饰演的老马上演对手戏。除了剧中九个具名人物,五个“全男班”演员将轮流扮演甲乙丙丁戊几个串场角色。
该剧的文学顾问舒济对方旭的改编和演绎充满信心,“看方旭们在话剧舞台上,如何把《二马》的中英民族性里的褊狭与浮浅消解在笑声中。”
而该剧的艺术顾问、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则说:“如果老舍先生看了一定会乐出声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马》邀请到当今备受喜爱的独立服装设计师苏广宇担任服装设计,为该剧打造兼具英伦风情与“京味儿”的服装。与此同时,老浓、秦奇、杰力三位乐手也将助阵演出,为这部话剧带来别具一格的现场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