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城曾驻兵万人
作为拱卫京师北门,护卫皇家陵寝的屏障,怀柔段长城不但修建得奇险坚固,而且敌楼紧连,接应不暇。而作为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黄花城,军事地位极为重要,成为蕴含着浓郁长城文化色彩的古村落。
黄花城位于怀柔区九渡河镇。史籍记载,古时候村落周围崇山峻岭,两水交汇,风光秀美。据说每到仲夏时节,漫山遍野黄花盛开,村舍屋宇常常会被湮没于漫天黄色之中,故而得名。
“天险曾开百二关,黄花古镇暮云间。”这是明代诗人章士雅《黄花镇》中的诗句。距今400多年前,诗人笔下的黄花镇就是古镇,可见黄花镇的历史多么悠久。但诗中的“镇”与现在的“村镇”显然不同,这里所指的“镇”是个军事区域,古时在边境驻兵戍守称为镇,大约“成村不晚于金代”。明景泰四年(1453年),塞外诸夷不断进犯,为加强防守,便于指挥调动,明廷于头道关内今黄花城位置建筑堡城。城建好后,黄花镇的军事指挥机构移筑于此。为了与原来的黄花镇区别开,称为“黄花镇城”,后简称“黄花城”。
该城背倚青山,两水相夹。东西长约210米,南北长约240米,设有东南西三座城门,均为青砖砌筑。城门上刻有匾额,村中老人至今还依稀记得东门题额为“威震藩篱”,南门题额“黄花镇城”,城坚墙固,气势如虹。黄花城建成后,参将公署和守备公署都建在镇城内。设参将一员守备一员镇守。参将官秩为三品,位于总兵或副总兵之下,在都司与游击之上。后因戍守需要,改为副总兵驻扎。原参将公署移至渤海所城。
隆庆三年(1569)正月,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谭纶根据边关地势的冲缓,道路的远近,把蓟镇分为十二路。其中居庸关、黄花镇、镇边城三路,均由镇守建昌总兵官扬四畏统领;副总兵程九思分守黄花镇。由此,黄花镇城又多了个名字——黄花路。
隆庆六年(1572年)二月,朝廷依从总督侍郎刘应节等议请,设置昌镇。即把原属蓟镇的三路守军析出,划归新建的昌镇节制。昌镇总兵府设在长陵卫驻扎,统辖黄花、横岭、居庸三路与皇陵九卫。自此,原辖于蓟镇的黄花路遂为昌镇所辖,防区东自慕田峪与蓟镇石塘路亓连关相接,西至枣园寨,南至昌平州,北至宣府镇四海冶,防线东西延袤180里。镇守大小关口20处,高峰期驻兵12600人。
古村北侧就是雄伟壮观的黄花城长城。由于这段长城直接关乎大明王朝的龙脉和国运,所以修建得异常雄伟坚固,大气磅礴。登上长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道长城防线的轮廓。
黄花城关口旧称本镇口,由此向关外延伸,还有二道关、三道关。层层设防,防御纵深很深,可谓关卡重重,墙高城险。本镇口当年曾建有关门城楼,如今成了黄花城水库大坝。一湖碧水,为古老的长城增添了灵秀之美。长城脚下的农家接待,一家一家鳞次栉比,透着红火热闹。
过了关口,长城又沿着绝壁开始爬升,不久就到了一处叫做蔡岭的地方,这里有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当年,明朝派一位叫蔡凯的大将军主持建造长城,但历经多年才竣工。朝廷几多不满,于是,便有奸佞趁机以“工期过长,投资太大”为名,告了蔡将军一状,结果蔡将军被斩首。后来,皇帝意识到这里有蹊跷之处,派人调查,见蔡将军修筑的长城险峻、坚固、方石块码砌整齐,下大上小收分合理,上部砖砌平直,城墙顶部垛口、箭孔、排水石槽等设施齐全,终于明白这城墙绝非偷工减料之作。后来朝廷就在山岭上为蔡将军树碑立墓以示平反,并在城下极显著的岩石上,凿刻颜鲁公体“金汤”二字,以示纪念。
蔡将军的墓和碑早已无存,关口附近的石壁上“金汤”摩崖石刻赫然在目。石刻每字2米见方,阳刻正书,敦厚端庄,十分醒目。右上小字题款“明万历己卯春”,左侧落款“金陵吴臣书”上下款今已字迹模糊,很难辨认。因为金汤石刻,黄花城长城又称“金汤长城”。
《明史记事本末》记载,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十三年(1518)夏四月到过黄花镇。“上以太后葬,亲诣天寿山祭长陵,遂幸黄花镇、密云等处游猎。”黄花路军事部署一直延续到清顺治末。守备、参将以上官员更易50余次,曾有多任总督、巡抚、总兵数次到黄花路巡边。
城固金汤。坚固的城防,严密的部署,使怀柔段长城600年来从未发生过重大战事。三道防线的设置,不仅使黄花城长城成为铁壁铜墙,也为后人增添了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站在长城上,不论是春花秋月、夏云冬雪,还是看长城内外苍茫的山脉、连天的衰草,都有一股浓重的思古幽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