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新空间要以原创模式来打开

2018-07-19 08:38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从上周日开始,“96岁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话题在微博热搜栏全天置顶。起因是新一期《朗读者》节目里,这位鲐背之年仍不舍一线的国之大医“打开”了三封信、一段读本,从中,他的医者父母心、师者公允心、为人之玲珑心,轻轻叩击观众的心门,而后回响在了万千新媒体终端;

这个暑假,一些小学生收到了特殊的语文作业:看《同一堂课》节目,写一篇“阅读”笔记。老师看重的是节目里教授语文课的不同“姿势”,孩子自己试写五言,在田间地头讲陶渊明,借魔术剖析《疑邻盗斧》,用戏剧表演感受蒲松龄笔下《狼》的天地,不一而足。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的话很有代表性:“教无定法,教是多术的。本质上讲,一篇课文有一篇的教法。”

两档节目虽在受众面和影响力上并不处于同等量级,但有一点异曲同工:皆由看似简单的文本开始,终点却落在了不同圈层——一个覆盖了全年龄段、各行业人群,另一个从部分青少年的作业本上抵达了更多成人观众。都说文化类综艺“风正劲”,2017年和2018年该类型节目分别突破了50档和60档,其中不乏雷同者。什么样的节目可以穿透不同圈层抵达更多受众?在专家看来,从《朗读者》和《同一堂课》入手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语文也是全科教育,文字里承载的世界无远弗届

《同一堂课》已播出了八期,每期摄制三天。三天里,受邀的文化界人士化身临时代课老师,面向不同地方的孩子教授不一样的语文课。比如京剧演员王珮瑜给上海宝山的孩子拆解《空城计》,普及“京剧表情包”,传授京剧里蕴藏的价值观;学者于丹去往台湾台东,带着当地小学生读《归园田居》,下稻田插秧,再回课堂讨论“写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陶渊明究竟是不是一把农活好手”。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授贾秀清把节目比喻为“很微观的空间”,这空间只是一堂语文课,“却包容了同文同根同脉的整个华语世界”。她用“以小博大”来评价,“小”即文本普通,都是今天孩子语文课本里的内容;“大”则是文字承载的范畴,文以载道,文字背负着古往今来、地理天文、人心人情,无远弗届。

跨界而来的“老师”教得怎样?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中心主任王洛勇说,有个赧于和人对视的孩子终于在第三天抬起头露出了他的眼睛,并且用普通话大声说了“谢谢”。王珮瑜讲,短短三天相处,一个孩子郑重宣布,“我长大了想当一名京剧演员”。

语文是门全科教育。它最大的魔力便是,借着有光的文字,在人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对这一点,教了50多年语文的黄玉峰深信不疑。巧的是,他的暑期前两周也是在“户外语文课”里度过的。师生共40人“跟着苏东坡的足迹”踏上旅程,一路走一路写,收获了1000多首诗。在他看来,语文教学自有规律,“首先是阅读、积累,有积累才能通往博学多才。然后逐步理解、评价、创新”。《同一堂课》正是尊重了语文的规律、看到了文字的力量,所以才让“一堂课”包蕴了三堂课:注重阅读、积累的普通语文课,让孩子带上文字去认识家乡、自然和人的语文户外课,以写作、排戏等手段调用文字记忆与所有感官来传递情感的语文表达课。

文化综艺跨越“十个界别”,做真世界真英雄的“真人秀”

若单论文本的“小”,吴孟超院士在《朗读者》里的相关文本,也可谓之“小”,里面都是朴素至极的话。

节目公开的几封信中,一封来自病患甜甜,她写:“后来我选择了9月24日——让我获得再生的日子,和我心爱的人携手走上红毯。今天我可以拥有完整的人生,谢谢您。”一封来自与吴老合作了30年的护士长:“在很多人看来,您是个传奇,但只有我看到过手术后靠在椅子上的您,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的双手在微微颤抖。您叹口气说,‘力气越来越少了,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

文学层面的“小”文本却推动了巨大的情绪,不仅节目里读信的董卿当场落泪,视频传遍网络后,数不清打动了多少人。究其原因,吴老本人朗读的段落里藏着答案:“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你们收到的更多——别人的感念。”一位用自己一生成全了万众之“生”的医者,在他身上,人物精神的辉芒远远胜过文字本身。

事实上,挖掘人物自带的光,是第二季《朗读者》围绕“者”深耕的文章。在已播的九期节目中,嘉宾构成几乎跨越了“十个界别”。有演员、作家、导演、编剧、音乐人、体育人、企业家,也有器官捐献者的父母、放弃高薪工作而投身动物保护事业的年轻人,更有许多学科大家:艺术家黄永玉,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冰川地貌学家崔之久,科学植物画家曾孝濂,中央美院老院长靳尚谊,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潘建伟,“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获得者谢又予,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的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古脊椎动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张弥曼,数学家、中科院外籍院士丘成桐,为国家航天事业“备飞”20余年的航天员邓清明,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

于一档节目,这样的人物谱足够宽广,几乎能在同类型中称“最”。但真世界里的真英雄册,才刚刚掀开了一角。在立意层面,《朗读者》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示范了电视节目应有的眼界和情怀:打开观众紧跟时代、认知广阔世界的视角,为大众尤其是青年人树立真正的时代偶像。如许多观众所说,节目很“珍稀”,“让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看到了比物质更珍贵的东西”。

在“真人秀”三个字常遭诟病的语境里,《朗读者》做到的,是在文本的母题之下,力推真世界的真英雄。如是,人物之光与文字之光相互叠加,光芒万丈。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作者:王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