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
钱穆“霸气”买书
清末,隆福寺一带的书肆多起来。民国初,隆福寺的书肆发展到30多家。隆福寺与琉璃厂一样,都以经营旧书为主,但隆福寺又与琉璃厂不一样。隆福寺地处清末时的皇城周围,清末庚子之变,没几年又是辛亥革命,时局纷乱,很多旗人贵族将收藏的好东西拿到隆福寺一带变卖。民初,各种善本甚至皇家的藏书,都能在隆福寺的小书摊上看到。
如今为大多数学者公认的说法是,《红楼梦》庚辰本就是从隆福寺一带的旗人家中流出的。徐星署于1933年初从隆福寺地摊上淘到这本书,当时花了八枚银币。1949年,燕京大学图书馆以黄金二两的价钱从徐氏后人手中购得,与原藏之明弘治岳氏《奇妙全像西厢记》及百回钞本《绿野仙踪》并称燕大馆藏“三宝”。1952年北大与燕大合并,入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后来大量印行于世的《红楼梦》都是以此本为底本,补以其他版本而成。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1930年秋至燕京大学任教,在北京生活了八年,“先三年生活稍定,后五年乃一意购藏旧籍……余前后五年购书逾五万册,当在二十万卷左右。历年薪水所得,节衣缩食,尽耗在此。”
钱穆买旧书的方式“颇为霸气”,他曾这样记载:“琉璃厂、隆福寺为余常至所,各书肆老板几无不相识。遇所欲书,两处各择一旧书肆,通一电话,彼肆中无有,即向同街其他书肆代询,何家有此书,即派车送来。”也就是说,一旦有他有想要的书,便从隆福寺和琉璃厂两个地方中各挑一家旧书店,然后给他们打电话,如果这家没有,便询问同街其他书店有没有。直到找到这本书后,让书店派车把书送到钱穆家。当时,每到周日,便有十多家书店送来书,放在他书斋的大长桌上。不过,在买旧书的时候,钱穆有个原则,只买廉价书,凡宋元版高价书,他一概不要。尽管如此,他仍得到了许多珍本孤籍。钱穆在《师友杂记》中所写:“北平如一书海,游其中,诚亦人生一乐事。”钱穆开玩笑说,一旦学校解聘,他就摆一旧书摊,可不愁生活。
可惜的是,后来钱穆南下时,将二十余箱书籍交于某宅主保管。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古籍被一书贾以百石米价买去,最终流散民间。
东安市场
萧乾与书商“斗智”
北京旧时图书市场的另外两大重地是东安市场和西单商场。
张中行《由旧书想起的》一文中,对老北京售书处所作了划分:“等级高的集中两地:一是琉璃厂,二是隆福寺,主要售线装书,其中偶尔有价值连城的善本。中级的也集中两地:一是东安市场,二是西单商场,所售书杂,古今中外。”即便是中级的也有区别:等级高的铺面大,所售之书偏于专,如转售外文;等级低些的铺面较小,所售之书较杂,更低的没有铺面只摆摊。那里所售之书比较杂,因为买了什么书就卖什么书,“所以不能不古今中外。”
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写有《东安市场怀旧记》一文,里面说:“当然不能不写一写东安市场的旧书摊,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那条旧书摊集中的小街就成为我和同学们流连忘返的胜地……”
有意思的是,1949年之后,东安市场的旧书店和旧书摊似乎取代了琉璃厂和隆福寺。作家唐挚(即唐达成)《逛旧书摊》中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北京旧书摊的故事。他写道,那时,北京旧书摊不少,但最集中的却是在东安市场(之后有段时间称为东风市场)。东安市场里面曲径通幽,如同穿迷宫一般。
东安市场里不仅有好几个规模较大的旧书店,周围还是各种各样的旧书摊,任顾客随意挑选购买。当时的唐挚在《文艺报》工作,他发现,《文艺报》编辑部的同事中,爱逛旧书摊的人不在少数,文艺评论家侯金镜便是其中一个。星期天,唐挚有时会在东安市场里遇见侯金镜,这时,两人对视一眼然后会心一笑。
有一次,唐挚到侯金镜家闲谈,侯金镜从书房中取出一本书来,那是1933年新月书店发行的闻一多的名著《死水》,这本书是侯金镜在东安市场旧书摊上发现的,看到这本书时,侯金镜家里已经有了一本,但他还是忍不住把那本买了下来。侯金镜对唐挚说,如果唐挚家里没有这本书,他就把这本书送给唐挚。唐挚喜出望外。后来,唐挚也一直把那本书珍藏在书柜中。
著名作家萧乾同样对东安市场颇为怀念。在东安市场被取消后,还特意写了一篇《关于书》,回忆当时在东安市场买旧书的片段。萧乾写道,在东安市场买书,要和书商“斗智”。书商一旦发现萧乾看中了哪本书,他必然大大抬高价码。萧乾发现后,再去买书时,就同时从架子上取下三四本书,请书商一一开价。等书商一一报完价码之后,萧乾才说出自己真正想买的那本。这种方法初试很灵,后来书商也不上当了。“凡是我挑出的书,他一律都加了价码。”
作家唐弢在《书林纪事》中提到,东安市场还会按照机构和个人的需要,代留一些书籍。然后书商先将书送至家中,买主挑定后再开发票。“这样既有选择余地,又可以从容核对,避免与已有的重复。”在文中,唐弢讲述了一个叫王玉川的人,他1949年之前在春明书店当学徒,为人勤勉诚实,知道顾客想要什么新书,有时不是他分内的事,也愿意牺牲休息时间,千方百计为别人代买。
这也与吴祖光的记忆相印证,“从50年代初期开始,书店老板们每逢星期天的早晨一定会来到我家。他们基本上掌握了每个送书对象的爱好和需求,把你喜欢的书,也包括一些字画和文物送到你手上。你买也好,不买也好,放下看一阵而仍叫他带走也好,他还会按照你的委托去为你寻求你需要的书,也会根据多方面的情况和别人交换或流通书籍材料……”
民国年间,老西单商场有40多家书店。那时,因为附近有很多中学和大学,如中国大学、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北平市立师范、志成中学、师大附属女校等,这里书店的经营特点是以教科书和文艺图书为主。后来随着“七七事变”爆发,这些学校南迁,西单商场的图书市场逐渐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