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菊
明成化四年(1468)九月,42岁的沈周在自己家的“有竹庄”仿照元代画家王渊的笔意,画了一幅《黄菊丹桂图》,山石上一棵丹桂枝叶纷披,生机勃勃,两只白头翁在树顶招引对鸣,树下左侧的坡地上,是一丛粉白的芙蓉花,大石畔丛生着黄菊和翠竹。飞鸟灵动,巨石凝重,黄花与翠竹相映,丹桂与芙蓉为邻,一派“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圆融。画上所绘的都是重阳时节的当季花木,分别蕴含着清高、坚贞、吉祥、长久的寓意。中年沈周的画风,还处于“细沈”时期,虽然画的是秋景,但画面清新明丽、平和雅逸,让人心旷神怡。画中之菊,非孤芳自赏,而与群芳为伍;非冷傲绝俗,而与木石相亲。其中蕴含着沈周对“隐”的理解:隐不是逃避,不是狷介,而是物有所宜,情有所适。
沈周出身于苏州优裕的耕读世家,遵从着不求仕进的家风传统,一直在苏州相城的阳澄湖畔,过着优游林泉、诗酒自娱的生活,而从江南到朝廷,“沈先生”的大名却如雷贯耳。沈周生性平和恬淡,正如那句“人淡如菊”的评语。他爱菊花,是因为菊花是“花之隐逸者也”,从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赋予菊花香洁内涵,到陶渊明东篱种菊与花为友,再到郑思肖笔下“宁可枝头抱香死”的坚贞不移,菊花早已具有了鲜明的人格寓意。
弘治七年(1494),68岁的沈周画了十六开的《写生册》,第八开是一枝斜倚的菊花,此时的他已经到了人画俱老的境界,笔下是“粗沈”面貌。他以淡墨草草写意,但随物赋形,笔随神到,正如他在册页后题诗所言:“我于蠢动兼生植,弄笔还能窃化机;明日小窗孤坐处,春风满面此心微。”他的另一幅《墨菊图》立轴上,一枝秋菊亭亭独立,笔触更显萧疏,显然也是晚年之作。画上题诗道:“写得东篱秋一株,寒香晚色淡如无。赠君当要领赏此,归去对之开酒壶。”这株墨菊瘦而不弱,淡而不枯,自具清寒雅逸的神采。
沈周在园中瓦盆中栽种菊花,殷勤伺应。他的《莳菊》诗中有句道:“合瓦团团縳小盆,烟丛分莳绕秋轩。先教辨叶方知种,更虑浇泉太渍根。”因为种了好几种菊花,要根据叶子的形状来分别发芽的是什么品种,要常给花浇水,还恐怕浇得太多伤了花根。
菊花开了,却赶上他生了病,只能卧床静养,不能时时到园中赏菊,他还要折一枝菊花插到陶瓶中,愉悦自己的眼睛和心情,梦中还把黄花簪到了鬓角。《病中折菊为供》诗中有句道:“强借陶瓶应秋事,因将病眼洗寒姿。梦中笑口簪花伴,枕上清斋止酒诗。”菊花的清寒之姿,可洗病眼,可涤尘心。梦中簪花,菊花渐渐疗愈着他的病情。病刚刚好,他就赶忙到庭院去赏菊了,《病起咏菊》诗中有句道:“试步庭中雨迹晴,篱花黄白似相迎。病腰徙倚秋分瘦,老眼朦胧晚借明。”院中雨后新晴,篱畔的菊花好像也在欢迎他。病后人如花瘦,秋花照亮了朦胧的老眼。
对着菊花,总要饮酒,这也是陶渊明留下的雅事,他在重阳节这天写下的《九日闲居》中,有“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的句子。沈周的《溪山草阁图册》写四时风景,其中“老圃品酒”一页,画茅亭之中,两人对坐饮酒,竹篱环绕中,四面都是盛开的菊花。乘着酒兴,对着黄花,时光被拉长,心怀也为之放旷,要簪花鬓角,“老夫聊发少年狂”了。所以,他又在《可菊》诗中写道:“东篱不可桃与李,只可秋来有菊枝。要我将诗收烂漫,劝君浇酒放淋漓。平生金玉期成汝,满把芳香欲寄谁。九日簪华白头上,风流何减少年时。”
无菊
并不是每年的重阳时节,篱下都会开满黄菊。天气阴晴寒暑不定,菊花也会推迟开放。没有菊花的重阳,沈周怎样度过呢?他在《九日无菊》诗中写道:“今日九月九,无菊且饮酒。明年九月九,有菊亦饮酒。有花还问酒有无,有酒不论花无有。好花难开好时节,好酒难逢好亲友……”《九日小酌席上赠张碧溪》诗也写道:“今日登高日,有酒无菊丛。有无不在物,斯人吾眼中。”《九日值雨无菊》诗又道:“重阳薄酒且沾唇,岁患虽烦节物新。昨日未知今日雨,流年不恕老年人。篱花欠事无黄菊,江草多愁漫白蘋。何待齐山始酬醉,小孙须办拾头巾。”齐景公登牛山周览壮美山河,为人生终有一死而悲哀流涕,遭到了晏子的嘲笑。东晋时的参军孟嘉在重阳节陪大将军桓温等人登龙山饮酒赏菊,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孟嘉从容娴雅的风度令人钦佩。齐景公和孟嘉,一个执着,一个从容,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沈周心中,没有菊花,还有好酒,何况还有好友对酌,人生哪能没有缺憾,不完满中自有完满。“无菊”成了文人审美的留白,他不为物累,旷达而自在。
他又有《九日无菊赏芙蓉》诗道:“芙蓉九日烂尊前,篱脚黄花苦未全。素谓及时番落后,本开迟者却当先。红妆风露秋无价,白发年光醉有缘。今许满头还乱插,齐山笑口不须偏。”没有菊花,芙蓉开了,也尽可以娱目赏心,真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沈周的心胸,已经到了《中庸》所谓“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
某年的重阳佳节,沈周的朋友傅瀚邀请了佀钟、张昇等友人赏菊饮酒。但是,园中的几十盆菊花都含着花苞,还不肯向人开放。于是,几个朋友都纷纷写诗催促花开,而沈周为这个雅集画了《盆菊幽赏图》,用图景来补足菊花未开的遗憾。衰柳之下,茅亭中三人坐饮,小童侍立一旁。亭子外的花盆中,或粉或白的菊花,给清秋平添了生趣。隔着水流,两岸的老树浑厚而苍拙,一派秋日胜春朝的清爽之气。他以诗为菊,以画为菊,将“无菊”也变成了“有菊”,将“留白”画成了“丰饶”。
友人古中静本来号为“铁梅”,后来改为“菊堂”,沈周写诗赠他,其中有句道:“有酒有花皆乐事,人间无日不重阳。”有酒,有友,有诗,处处都有东篱,天天皆是重阳。沈周把节日拆成无数日常,又把日常拼成永恒节日。当我们把重阳过成普通一日,把菊香过成枕上清风,我们便与沈周同坐一条时间之舟。他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心怀诗意,每一天都是佳节。
菊寿
北宋潘大临有一句有名的残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引得后来的诗人争相补足成诗,谢逸、王十朋、方回、韩淲、许月卿、姚述尧、赵彦端……都曾写过诗篇。沈周的好友、状元吴宽在重阳前后连写了6首以“满城风雨近重阳”起首的七律,沈周也和诗一首,即《和吴匏庵续满城风雨近重阳之作》。沈周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寂寂寥寥破草堂。彭泽花枝待晴把,云安曲米带生尝。梳头发应吾年白,润屋金从别姓黄。惭与潘郎续遗句,沈郎瘦不似潘郎。”满城风雨中重阳将至,独自在破旧的草堂中寂寞无聊。期待天晴后像陶渊明那样赏菊,品尝云安曲米酿成的新酒。我的头发已经花白,富贵荣华却与我无关。惭愧我续写着潘郎(潘大临)的遗句,但我这沈郎却不像潘郎那样消瘦。
“菊”与“据”谐音、“九”与“久”同声,菊花被用来寄寓长寿的祝福,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菊花经霜不凋,也像老年人历经沧桑而精神健旺一样。沈周就曾画了一幅菊花,给朋友王济之80岁的老父亲祝寿,还在画上题诗道:“我写东篱第一枝,长生岂止纸为期。年年上寿百年计,日日看花九日时。还喜带金同晚色,不妨须玉照寒姿。莫釐亦是登高处,未必齐山许有诗。”菊花的寿,不在形之不凋,而在神之不枯。他不颂富贵,而颂风雅;不祝多子多孙,而祝常能“看花九日时”,愿君如菊,晚节弥香。而登高也不一定非要是典故中齐景公所登的牛山,苏州附近的莫釐峰也尽可以登临纵目。正是人生随处都可安舒,心闲便是长年。
正德四年(1509年),沈周已经八十三岁,他画了一幅《菊花文禽图》送给朋友。画中几株菊花高高挺立,花下有一只雄鸡,正仰头盯着飞舞的一对蝴蝶。这只雄鸡有些奇怪,不知道是羽毛还没有长齐,还是老得羽毛都蜕掉了,两只肉翅都裸露着,尾巴也是秃的,没有了代表它雄壮风采的鲜亮尾羽。沈周题跋道:“文禽备五色,故伫菊花前。何似舜衣上,云龙同焕然。八十三翁写与初斋,玩其文采也。”就是这一年,沈周谢世。雄鸡有五彩的羽毛,所以伫立于菊花前。但它能够和舜帝规定制作的、云龙焕彩的五彩华服相比吗?
《尚书·益稷》中舜帝对大禹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南宋蔡沉《书经集传》称:“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雉,取其文也……宗彝,虎、蜼,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养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辨也”。所以说,五色都是礼仪道德的象征。“玩其文采”,其实是体悟雄鸡和菊花蕴含的德。我觉得,沈周是用脱羽的雄鸡象征自己,蝴蝶则是庄周梦中的蝴蝶。他已经衰迈,虽然自谦、自嘲地画出生命图像,但也隐含着自己一生的信仰。菊与鸡,一静一动,一老一健,恰是他生命末年的隐语:以菊花的清寒,象征自己夙怀的清白淡泊;以飞舞的蝴蝶,寓意精神的逍遥。他借菊告别,借画传薪,将最后的“文采”,赠予友人,也留给千年后的我们。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沈周已经是高寿的人了,但人生总是有限的。像他这样,做一个像菊花一样的人,有清节,有雅逸,从从容容,淡泊而本真,不仅生命中充满清香,也已经在世间永生。
爱菊
明成化四年(1468)九月,42岁的沈周在自己家的“有竹庄”仿照元代画家王渊的笔意,画了一幅《黄菊丹桂图》,山石上一棵丹桂枝叶纷披,生机勃勃,两只白头翁在树顶招引对鸣,树下左侧的坡地上,是一丛粉白的芙蓉花,大石畔丛生着黄菊和翠竹。飞鸟灵动,巨石凝重,黄花与翠竹相映,丹桂与芙蓉为邻,一派“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圆融。画上所绘的都是重阳时节的当季花木,分别蕴含着清高、坚贞、吉祥、长久的寓意。中年沈周的画风,还处于“细沈”时期,虽然画的是秋景,但画面清新明丽、平和雅逸,让人心旷神怡。画中之菊,非孤芳自赏,而与群芳为伍;非冷傲绝俗,而与木石相亲。其中蕴含着沈周对“隐”的理解:隐不是逃避,不是狷介,而是物有所宜,情有所适。
沈周出身于苏州优裕的耕读世家,遵从着不求仕进的家风传统,一直在苏州相城的阳澄湖畔,过着优游林泉、诗酒自娱的生活,而从江南到朝廷,“沈先生”的大名却如雷贯耳。沈周生性平和恬淡,正如那句“人淡如菊”的评语。他爱菊花,是因为菊花是“花之隐逸者也”,从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赋予菊花香洁内涵,到陶渊明东篱种菊与花为友,再到郑思肖笔下“宁可枝头抱香死”的坚贞不移,菊花早已具有了鲜明的人格寓意。
弘治七年(1494),68岁的沈周画了十六开的《写生册》,第八开是一枝斜倚的菊花,此时的他已经到了人画俱老的境界,笔下是“粗沈”面貌。他以淡墨草草写意,但随物赋形,笔随神到,正如他在册页后题诗所言:“我于蠢动兼生植,弄笔还能窃化机;明日小窗孤坐处,春风满面此心微。”他的另一幅《墨菊图》立轴上,一枝秋菊亭亭独立,笔触更显萧疏,显然也是晚年之作。画上题诗道:“写得东篱秋一株,寒香晚色淡如无。赠君当要领赏此,归去对之开酒壶。”这株墨菊瘦而不弱,淡而不枯,自具清寒雅逸的神采。
沈周在园中瓦盆中栽种菊花,殷勤伺应。他的《莳菊》诗中有句道:“合瓦团团縳小盆,烟丛分莳绕秋轩。先教辨叶方知种,更虑浇泉太渍根。”因为种了好几种菊花,要根据叶子的形状来分别发芽的是什么品种,要常给花浇水,还恐怕浇得太多伤了花根。
菊花开了,却赶上他生了病,只能卧床静养,不能时时到园中赏菊,他还要折一枝菊花插到陶瓶中,愉悦自己的眼睛和心情,梦中还把黄花簪到了鬓角。《病中折菊为供》诗中有句道:“强借陶瓶应秋事,因将病眼洗寒姿。梦中笑口簪花伴,枕上清斋止酒诗。”菊花的清寒之姿,可洗病眼,可涤尘心。梦中簪花,菊花渐渐疗愈着他的病情。病刚刚好,他就赶忙到庭院去赏菊了,《病起咏菊》诗中有句道:“试步庭中雨迹晴,篱花黄白似相迎。病腰徙倚秋分瘦,老眼朦胧晚借明。”院中雨后新晴,篱畔的菊花好像也在欢迎他。病后人如花瘦,秋花照亮了朦胧的老眼。
对着菊花,总要饮酒,这也是陶渊明留下的雅事,他在重阳节这天写下的《九日闲居》中,有“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的句子。沈周的《溪山草阁图册》写四时风景,其中“老圃品酒”一页,画茅亭之中,两人对坐饮酒,竹篱环绕中,四面都是盛开的菊花。乘着酒兴,对着黄花,时光被拉长,心怀也为之放旷,要簪花鬓角,“老夫聊发少年狂”了。所以,他又在《可菊》诗中写道:“东篱不可桃与李,只可秋来有菊枝。要我将诗收烂漫,劝君浇酒放淋漓。平生金玉期成汝,满把芳香欲寄谁。九日簪华白头上,风流何减少年时。”
无菊
并不是每年的重阳时节,篱下都会开满黄菊。天气阴晴寒暑不定,菊花也会推迟开放。没有菊花的重阳,沈周怎样度过呢?他在《九日无菊》诗中写道:“今日九月九,无菊且饮酒。明年九月九,有菊亦饮酒。有花还问酒有无,有酒不论花无有。好花难开好时节,好酒难逢好亲友……”《九日小酌席上赠张碧溪》诗也写道:“今日登高日,有酒无菊丛。有无不在物,斯人吾眼中。”《九日值雨无菊》诗又道:“重阳薄酒且沾唇,岁患虽烦节物新。昨日未知今日雨,流年不恕老年人。篱花欠事无黄菊,江草多愁漫白蘋。何待齐山始酬醉,小孙须办拾头巾。”齐景公登牛山周览壮美山河,为人生终有一死而悲哀流涕,遭到了晏子的嘲笑。东晋时的参军孟嘉在重阳节陪大将军桓温等人登龙山饮酒赏菊,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孟嘉从容娴雅的风度令人钦佩。齐景公和孟嘉,一个执着,一个从容,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沈周心中,没有菊花,还有好酒,何况还有好友对酌,人生哪能没有缺憾,不完满中自有完满。“无菊”成了文人审美的留白,他不为物累,旷达而自在。
他又有《九日无菊赏芙蓉》诗道:“芙蓉九日烂尊前,篱脚黄花苦未全。素谓及时番落后,本开迟者却当先。红妆风露秋无价,白发年光醉有缘。今许满头还乱插,齐山笑口不须偏。”没有菊花,芙蓉开了,也尽可以娱目赏心,真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沈周的心胸,已经到了《中庸》所谓“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
某年的重阳佳节,沈周的朋友傅瀚邀请了佀钟、张昇等友人赏菊饮酒。但是,园中的几十盆菊花都含着花苞,还不肯向人开放。于是,几个朋友都纷纷写诗催促花开,而沈周为这个雅集画了《盆菊幽赏图》,用图景来补足菊花未开的遗憾。衰柳之下,茅亭中三人坐饮,小童侍立一旁。亭子外的花盆中,或粉或白的菊花,给清秋平添了生趣。隔着水流,两岸的老树浑厚而苍拙,一派秋日胜春朝的清爽之气。他以诗为菊,以画为菊,将“无菊”也变成了“有菊”,将“留白”画成了“丰饶”。
友人古中静本来号为“铁梅”,后来改为“菊堂”,沈周写诗赠他,其中有句道:“有酒有花皆乐事,人间无日不重阳。”有酒,有友,有诗,处处都有东篱,天天皆是重阳。沈周把节日拆成无数日常,又把日常拼成永恒节日。当我们把重阳过成普通一日,把菊香过成枕上清风,我们便与沈周同坐一条时间之舟。他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心怀诗意,每一天都是佳节。
菊寿
北宋潘大临有一句有名的残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引得后来的诗人争相补足成诗,谢逸、王十朋、方回、韩淲、许月卿、姚述尧、赵彦端……都曾写过诗篇。沈周的好友、状元吴宽在重阳前后连写了6首以“满城风雨近重阳”起首的七律,沈周也和诗一首,即《和吴匏庵续满城风雨近重阳之作》。沈周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寂寂寥寥破草堂。彭泽花枝待晴把,云安曲米带生尝。梳头发应吾年白,润屋金从别姓黄。惭与潘郎续遗句,沈郎瘦不似潘郎。”满城风雨中重阳将至,独自在破旧的草堂中寂寞无聊。期待天晴后像陶渊明那样赏菊,品尝云安曲米酿成的新酒。我的头发已经花白,富贵荣华却与我无关。惭愧我续写着潘郎(潘大临)的遗句,但我这沈郎却不像潘郎那样消瘦。
“菊”与“据”谐音、“九”与“久”同声,菊花被用来寄寓长寿的祝福,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菊花经霜不凋,也像老年人历经沧桑而精神健旺一样。沈周就曾画了一幅菊花,给朋友王济之80岁的老父亲祝寿,还在画上题诗道:“我写东篱第一枝,长生岂止纸为期。年年上寿百年计,日日看花九日时。还喜带金同晚色,不妨须玉照寒姿。莫釐亦是登高处,未必齐山许有诗。”菊花的寿,不在形之不凋,而在神之不枯。他不颂富贵,而颂风雅;不祝多子多孙,而祝常能“看花九日时”,愿君如菊,晚节弥香。而登高也不一定非要是典故中齐景公所登的牛山,苏州附近的莫釐峰也尽可以登临纵目。正是人生随处都可安舒,心闲便是长年。
正德四年(1509年),沈周已经八十三岁,他画了一幅《菊花文禽图》送给朋友。画中几株菊花高高挺立,花下有一只雄鸡,正仰头盯着飞舞的一对蝴蝶。这只雄鸡有些奇怪,不知道是羽毛还没有长齐,还是老得羽毛都蜕掉了,两只肉翅都裸露着,尾巴也是秃的,没有了代表它雄壮风采的鲜亮尾羽。沈周题跋道:“文禽备五色,故伫菊花前。何似舜衣上,云龙同焕然。八十三翁写与初斋,玩其文采也。”就是这一年,沈周谢世。雄鸡有五彩的羽毛,所以伫立于菊花前。但它能够和舜帝规定制作的、云龙焕彩的五彩华服相比吗?
《尚书·益稷》中舜帝对大禹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南宋蔡沉《书经集传》称:“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雉,取其文也……宗彝,虎、蜼,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养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辨也”。所以说,五色都是礼仪道德的象征。“玩其文采”,其实是体悟雄鸡和菊花蕴含的德。我觉得,沈周是用脱羽的雄鸡象征自己,蝴蝶则是庄周梦中的蝴蝶。他已经衰迈,虽然自谦、自嘲地画出生命图像,但也隐含着自己一生的信仰。菊与鸡,一静一动,一老一健,恰是他生命末年的隐语:以菊花的清寒,象征自己夙怀的清白淡泊;以飞舞的蝴蝶,寓意精神的逍遥。他借菊告别,借画传薪,将最后的“文采”,赠予友人,也留给千年后的我们。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沈周已经是高寿的人了,但人生总是有限的。像他这样,做一个像菊花一样的人,有清节,有雅逸,从从容容,淡泊而本真,不仅生命中充满清香,也已经在世间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