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马拉喀什被称为“红城”
驾车从摩洛哥海滨城市阿加迪尔出发,向北一路急驰。沿途风景如画。西侧,是碧波荡漾的大西洋,东边,是一望无际的阿特拉斯山脉。陪同我的是摩洛哥朋友哈桑,他用手一指,大声说:“快瞧!”
透过车窗眺望,在阳光的照耀下,远处的山体发出夺目红光。而峰顶依然白雪皑皑,千里冰封。一红一白,分外醒目。前方的城墙也一片火红之色。入城之后,闯入眼帘的无论是王宫、住房、酒店还是店铺,外墙均呈褚红色。春寒料峭的三月,透出阵阵暖意。这就是马拉喀什,当地原住民柏柏尔人称其为“神的土地”。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马拉喀什老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把城中的杰马夫纳广场定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马拉喀什是块风水宝地,虽地处西撒哈拉沙漠边缘,但气候温和,拥有13万公顷绿地,种植有18万株棕榈树,被誉为“南方明珠”。
马拉喀什的城墙依旧存在,长19公里。公元1123年,马拉喀什老城城墙建成。城墙长19公里,高5.8米,拥有20个城门,200座瞭望塔。城墙建筑用料取于附近阿特拉斯山脉的砂石和土壤,用富含铁元素的砂石和土壤砌成的城墙,呈褚红色。马拉喀什的“红城”之名由此而来。
站在城墙之上举目远眺,墙外树木葱郁,花果飘香,墙内满目红色,车水马龙。沿着城墙漫步,仿佛又回到那遥远的中世纪。历经800多年风风雨雨,红色古城墙雄风犹存,令人遐想其昔日辉煌。
这座古城之所以闻名于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杰马夫纳广场。广场位于老城,始建于1050年,历经百年,最终于1158年建成。成立之初,广场是公开处决叛逆者的刑场,杰马夫纳就是“死者的广场”之意。广场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奴市场,黑奴像货物一样从这里被贩卖到欧洲、美洲大陆。迈入12世纪后,广场开始出现售卖橙汁、泉水的小贩,还有牵着地中海猕猴的艺人,后来逐渐发展至今日规模。杰马夫纳广场是当今世界惟一仍在使用的古市场,也是非洲最大的露天市场。
一过中午12时,广场开始热闹起来。白天主要是艺人的天下,广场上有耍猴的,变魔术的,吞火的,跳舞的,唱歌的,演杂技的,算命的,占卜的,讲故事的,意念治病的,古法拔牙的……光怪陆离,不一而足。
最惊心动魄的表演要数耍蛇。来自大漠的柏柏尔人在地上铺着红毯,蹲下身体,鼓起腮帮,吹响塔巴纳喇叭。随着乐声,眼镜蛇像被催眠一样,舞动身躯,慢慢地直立上身,昂起蛇头,吐出猩红的芯子。就在此刻,令人毛骨悚然的情景发生了:只见耍蛇人低下头去,伸出舌头,与剧毒的眼镜蛇来了次“舌吻”,绝技顿时秒杀印度耍蛇艺人。大漠盛产眼镜蛇,耍蛇这一古老技艺,在摩洛哥世袭相传,传至今日。
红衣卖水人也是广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循着铃声望去,只见前方出现数个奇装异服的男性。他们身穿红衣,头戴红帽,身背羊皮大囊,手摇铜铃,边走边唱。系在背带上的数只铜碗擦得锃亮,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们成群结队,四处走动,扑面而来的是火一样的视觉冲击。
卖水人以柏柏尔人居多,每天一大早,他们从附近山里取来泉水,来广场叫卖。泉水三个迪拉姆(一美元合十迪拉姆)一碗。如合影留念,则收取十迪拉姆,但水可以白喝。实际上柏柏尔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众多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统称,他们的居住地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
夕阳西下,哈桑建议去广场一家咖啡馆坐坐。登上三层露台,四周无遮无拦,美景一览无余,这里是观赏马拉喀什晚霞的最佳之处。夕阳之下,马拉喀什老城婀娜多姿,阿特拉斯山脉姹紫嫣红。天上的红与地上的红交相辉映,广场一片火海,夕阳落照令人回味无穷。
夜幕降临,广场迎来一天中最辉煌的时刻。艺人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美食摊档。广场上人流攒动,熙来攘往,烟雾弥漫。商贩的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炭火噼啪声,驴车铃铛声,不绝于耳。
杰马夫纳广场也是《一千零一夜》中提及的那个神秘夜市。这里白天表演,晚上摆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生不息,千年不变。国际政要名流,包括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英国查尔斯王子,以及明星卓别林、英国摇滚歌手贾格尔等,均到访过老城,丘吉尔在这里还度过了一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