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童玉女扮官人坐轿子
到鼓楼祭祀祈求万事如意
在肇兴侗寨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中,最热闹的莫过于“抬官人”。在一阵紧似一阵的敲锣声中,数名头扎树叶、身披稻草的蒙面人手持木棍开道,另有衣衫褴褛者挑着宰杀后的羊头作为祭祀品紧随其后,接着是拄着拐杖、身穿马褂的老者队伍。再往后面,是头戴鸡冠帽的侗家妹子队伍,她们一边走,一边从手里的锦袋掏出糖果,送给沿途的围观群众。
再往后便是一对六七岁的孩童,裹着毛毯,坐在轿子上。粉雕玉琢的脸蛋、大大的眼睛扑闪着,甚是可爱。据多名参与活动的人介绍,扮演官人的金童玉女一般家庭比较富裕、经济条件好,在他们看来这是富贵的象征与延续。
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等侗族思想精神的鼓楼,是他们此次抬官人活动的终点。临近鼓楼时,一些奇形怪状的蒙面人跳进池塘,泼水戏耍,并将手里的鱼扔到半空中,再用手抓住;此时,一旁的数名吹笙者鼓足劲仰天长啸,为他们助兴。
抵达终点后,参与活动的人们先将羊头等祭祀品供在此祭拜,接着围绕鼓楼烤火堆,唱赞鼓楼歌,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幸福和谐。这一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围观,在争相拍照留影的同时,大家也纷纷感叹肇兴的民俗文化氛围浓厚。
焦点
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大歌是侗家人精神食粮
“走进山间闻不到鸟儿鸣,只有蝉儿在哭娘亲;蝉儿哭娘在那枫树尖,枫尖蝉哭叹我青春老。得不到情郎真叫我伤心……”这首作为侗族大歌经典曲目之一的《蝉之歌》,被肇兴侗寨舞台上的侗家妹子用清脆婉转的歌喉唱响,仿佛将观众们带回到陶渊明笔下清静自然脱俗的桃花源。
《法制晚报》(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了解到,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在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就在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做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报幕员小海说。
小海虽然是水族人,但他从小就出生在侗乡,深受侗族文化影响和熏陶,加上这几年不停歇地主持播报侗族民俗文化演出,他早已对此烂熟于心。小海告诉法晚记者,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含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便是它的特点。
据小海介绍,侗族大歌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构成,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等七种。它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