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刀拉弓”杂技表演艺术家张少杰:有过去还要有未来

2018-01-01 16:11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张少杰:有过去还要有未来

张少杰,1949年3月生于北京。我国著名“举刀拉弓”杂技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杂技家协会理事,曾任中国杂技团艺术指导,现任北京杂技家协会艺术指导,北京市民俗专家。 

“这是我曾祖父,这是我祖父,还有我父亲和我,我们一家四代,传承这么一门手艺,没干过别的,在天桥也是少有的……”张少杰的家里,挂着很多照片,一进门,张少杰就向记者一一细数百年来的张家几代人手艺传承的脉络。他说:“我是赶上好时候了,过去我曾祖、祖父他们在天桥撂地卖艺,大冬天光着膀子,雪片落到身上,接着就化了。现在表演,有舞台、有灯光,那时候不可想象。”

来自武举考试的表演

说起天桥的绝活儿,“大刀张”绝对是最知名的一个,“大刀张”并非只有大刀,而是弓刀双绝,最早起源于张少杰的曾祖,他说:“我曾祖在前清时做官差,练了一身打弹弓的绝技,夜里能闻声而打,白天能打中抛在空中的弹子。民国以后到天桥卖艺,玩弓技、刀技。”

刀是关刀,最轻的80斤,最重的120斤;弓是硬弓,有8个力,10个力,12个力三种,没有一两百斤的力气,别想拉开。这一套功夫并非实战的功夫,而是从当年武举考试项目中化用而来。张少杰介绍说:“以前考武举,有刀、弓、石、马、步、箭很多项,刀就是舞刀,舞180斤、240斤的大关刀,能舞这么重的刀,平常二三十斤的兵器自然就很轻松。弓则是开弓,连开3次硬弓是基本要求。石是掇石,最轻的2斤,底面刻着三个字‘大量底’,考试的人把石头举起来,别人要看见底下的3个字才算合格。”

基本功练了好几年

1960年,11岁的张少杰正是开始练功学艺,一开始不能举刀拉弓,要练基本功。张少杰说:“我父亲为我找了一位老师,是天津人。老师教我从60斤的石墩子开始练,练体质、力量,一练就是两年多。老师不让动刀,就算已经能举得动,也不让,要先练好基本功。那两年多,和老师形影不离,吃住都在一起,小孩子长身体,生理上也在变化,老师都有要求,讲究要保证精气神。”

张少杰说他非常感激他的老师,他说:“这么多年来,不论在哪里表演,舞台上也好,平地上也好,甚至雪地里、粪堆上都表演过,但我的动作从来没走过形、出过差错,和基础扎实有直接的关系。”最初的艰苦训练,也养成了张少杰锻炼的习惯,尽管表演一度中断,但平常的练习,却从未有一天停止。

同开8弓刀上站人

上世纪70年代,张少杰进入中国杂技团,之后随团到世界各地表演,也把这项原本只在天桥表演的绝活,带向了世界。张少杰说:“我觉得我挺幸运的,以前祖辈们撂地卖艺,谋的是个饭碗,现在则是艺术,生活条件、表演条件都比以前好了太多。”

时代在进步,张家的弓刀技艺也在进步,他说:“我祖父能同开四张硬弓,到我父亲的时候,可以同开5张,我后来尝试过7张、8张,脖子、手、脚都用上了。举刀的项目中,我也尝试过更难的动作,比如一个人在举起来的刀上拿大顶。”

张少杰家里的墙壁上,挂着一家四代人表演的图片,曾祖、祖父时代,基本上都是黑白照片,很多都是从资料中重新翻捡出来的。上百年来,技艺在创新,传承也在创新,张少杰如今已经收了6位徒弟。他说:“如果未来遇到喜欢这个的年轻人,我还会继续收,让更多人把传统的技艺继承下来。我们在国外演出,人家评价我们的技艺,有过去的历史,也会有更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