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三带
2017年6月,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传承保护历史文脉,提出加强老城整体保护,统筹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一个老城、三个文化带,即“一城三带”,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也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牛鼻子”。
大运河北京段
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简称。北京段大运河由昌平到通州,途经六个区,包括南新仓、什刹海等重要的点段和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通州是扼守京城东大门的要塞,也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在大运河流波荡漾之中,通州积淀了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被称为“中国乡土文学之乡”。
大运河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除了运河本身,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文化遗产达40处之多,包括通惠河故道等5处河道、玉泉山诸泉等4处水源、万宁桥(包括澄清上闸遗址)等7处水利工程设施、银锭桥等10处桥梁码头、南新仓等5处古代运河设施和管理机构遗址、张家湾城墙遗迹等6处古遗址、玉河庵等2处古建筑以及王德常去思碑石刻1处。
运河文化带也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现在有七处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之子
“大运河之子”刘绍棠,创作出多部反映运河一带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影响深远,是运河文化的杰出代表。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其作品《京门脸子》获得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
刘绍棠曾说:“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笔墨,描绘京东北运河农村的二十世纪风貌,为二十一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二十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我的名字能和大运河血肉相连,不可分割,便不虚此生。”
诗词大运河
《汴河怀古二首·其一》
皮日休
万艘龙舸绿丝间,
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
一千余里地无山。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胡曾 《汴水》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
惆怅龙舟更不回。
千古大运河
《千古大运河》是武警作家蔡桂林多侧面地描绘大运河的一部史实文学著作,被人们称之为流动的民族史诗。这是我国第一部全方位、多侧面描写京杭大运河的长篇历史文学作品。
此书作者以历史史实为经,以时代精神为纬,用壮美的文笔揭开岁月尘封,勾画出京杭大运河清晰的历史航道,字里行间跃动的是昂扬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