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年
西班牙哲学家奥德嘉·贾塞特在《生活与命运》中说,你关注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谁;你凝视什么,你就是什么。这样说多少有些夸张,不过像许多夸张一样,在允许范围内。如果说你凝视什么,心目中就会有什么,或许更确切。当鲍捷从外面走进来,或者如果在视频上,他走上讲台,你一眼就会发现他的眼睛与众不同。这种不同如果你不了解他,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如果你了解他,则会认可奥德嘉·贾塞特的哲学。他的眼睛很黑,时而有点眯,类似近视那种,但绝不是近视,如果你了解他的话确会感到一种黑科技的东西。
黑科技待会儿再说。先说鲍捷,1983年生人,可看他的眼睛不像1983年生的,眼光倒像有一光年那样悠长。在一个视频上,他说:2011年5月10日,亚美尼亚的天文学家盖瑞特发现了一颗名叫HD82943的恒星吞下了它的一颗行星,其过程相当于太阳吞下地球。这颗恒星的体积也大体和太阳体积一样,它吞下的行星相当于木星质量的两倍。HD82943恒星距离地球78光年……
他讲的时候你似乎可以看到他眼睛里无垠的星空,如果不是习惯性地眯一下你会觉得就在浩瀚的星空里,但一眯—相当于经过一光年—立刻把你带回现场。但事实上鲍捷研究的东西不是光年,而是一种完全相反的东西:量子点,一种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的东西。无限远与无限小,又有着某种相关性—鲍捷说,正是通过无限小的量子点光谱,人们观测到了78光年外的恒星吞噬自己的行星。而一个经常盯着量子点光谱的人,盯着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的人,他的眼睛无法不时时眯一下,就仿佛光年的变动。
黑科技
鲍捷,山西太原人,典型学霸,中学以后每年参加全国化学比赛,得奖,拿名次,保送上了清华大学化学系,但是当年清华大学还是让他参加了高考,看看他的全面实力到底如何,结果从未参加过高考复习的鲍捷总分数上清华仍绰绰有余。考试、竞赛只是令鲍捷更兴奋,更有一种巅峰状态,他认为这种状态是一种巨大的快乐。在清华读了四年后,鲍捷毫无悬念地出国,到了美国布朗大学读博士,越过了硕士,四年的Ph.D(学术研究型博士学位,对其认识范畴的理论、内容及发展等都具有相当的认识,能独立进行研究,并在该范畴内对学术界有所建树)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后。博士阶段鲍捷做的是飞秒的激光,1飞秒是10的负16次方秒,一个激光束的打开只有几个飞秒,在几到几个飞秒之间观察它们的分子振动,并捕捉它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阶段,鲍捷开始进入到量子点研究,即另一种纳米材料,突进到这方面研究的世界最前沿。1飞秒是10的负16次方秒,一个纳米是10的负9次方米,二者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物质,却在无限可分之中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量子点集中了时间与物质双重的属性,这双重的属性就是量子点光谱。
2014年31岁的鲍捷回到清华大学,在电子系做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在美国就开始做的项目带到清华,2016年便上了中关村黑科技的名单。黑科技与日本动漫有关,也是网络新名词,一般是指远超现今人类科技或知识所能及的范畴,看上去违反自然原理的科学技术或者产品,如高达的GN粒子,幽能,暮光。后来用于形容靠近人身体的高科技产品,指高科技泛滥之后演变出来的更先进的技术以及创新、软硬件结合等,包括基于现有技术的改进升级和该产品的使用体验,它们不可思议,已在研究中,将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目前上榜的黑科技有:飞行汽车,快递机器人,增强现实,智能头盔,马丁飞行包,诸如此类似乎不可能的事物,都被称为黑科技。最著名的黑科技的大师要算是两年前就任谷歌工程总监的科学家雷·库兹韦尔,此人拥有19个博士头衔,现在每天服用150片维生素补充剂,并且每周通过静脉注射各种维生素,营养补充剂,以及辅酵素Q10、磷脂酰胆碱,谷胱甘肽等物品药物,等待生命延续技术取得巨大进展,以获得“永生”的机会,其脸色已有金属的质感。雷·库兹韦尔预言,未来15年时间内计算机将超越人类,届时计算机将比人类更聪明。黑科技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黑料理、黑煤窑、厚黑学完全无关,只是一种否极泰来的形容。
量子点
2016年6月,一篇题为《中关村里的黑科技—量子点:纳米材料领域的“新贵”》的文章登上Internet,说的便是鲍捷从麻省理工带回来的量子点光谱项目到中国后进一步完善,准备进入商业操作模式,鲍捷也因此不仅仅是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博导、教授,还是QDChip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有趣的是这篇文章没有一点夸张的口吻,甚至有点给小学生科普的味道:用手机拍一下,你就能知道,一杯牛奶是否变质?今天的PM2.5的指数是多少?这是可能的,现在这种可能正在变成现实。实现这种可能的是清华大学的QDChip团队,鲍捷作为创始人、博导,带领团队采用了新型量子点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制作出手机摄像头大小的可放在手机上的“量子点光谱照相”,让普通人可以随时随地对各种物品做出分析、鉴别、判断。事实上早在这篇黑科技报道的一年前,2015年7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便以专题的形式报道了鲍捷的成果,两者时间不同,内容如出一辙。
那么这项量子点纳米技术配上随手拍的手机意味着什么?说起来还真有点黑科技的味道:意味着世界将变得真实,假的无处藏身。先不要说别的,先就拿真与假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逛超市逛自由市场买东西的时候,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怀疑、狐疑:这东西真的假的?是否可信?有没有问题?真像说的那么好吗?超没超标?是不是转基因的?真的绿色吗?拿不准的情况太多太多了,上当时也太多,有时生工商部门的气,生监管部门的气,觉得人心不古。实事求是说,光靠监管部门管是管不过来的,更不要说是权力就有可能寻租交换产生漏洞。但如果全民监督呢?比如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各种物品做出物质分析、判断”,这是可能的吗?鲍捷提供了可能。
手机拍一下,你就知道矿泉水是不是真的,大米是不是洗白的,油会不会是地沟油,鸡蛋真的是柴鸡蛋吗?这么红的西红柿是否催熟的?能吃吗?嗯,这奶粉可是给孩子吃的,真的没有三聚氰胺了?红酒真的是拉菲吗?茅台吗?五粮液吗?手机拍一下,你就知道家具是否环保,房间的涂料是否绿色,新装的房子是否甲醛超标,有没有放射性物质?至于对收藏界,这技术简直是对全民的解放,你再不用担心打眼,买到假的、高仿的,不用去鉴宝栏目,不用四处找专家、高手,电视上的专家(本身都有真假问题)将退出电视,你就是最权威的专家,你就是元青花的专家、宣德炉的专家、青铜器的专家、吴道子的专家、张旭的专家、怀素的专家,倪瓒的专家、八大的专家,是不是和田玉,籽儿玉,是不是真的蜜蜡、沉香、绿松石?甚至可以挑战嘉德拍卖行,索斯比拍卖行,他们拍卖的东西是否假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环保监测员,手机拍一下就知道河流的污染程度,污染源来自哪儿,游泳池或馆的水是否氯超标?你还可以自我体检,自我监测:血压如何,血糖如何,血脂如何,胃脏如何,是否有病变,有无幽门螺旋杆菌……
太多太多了,多到你会怀疑鲍捷是真的吗?
我们有权提出这样的疑问,因为有点不敢相信,因为要是真实现了那就太好了,我们有疑问是因为我们太渴望了。事实上真假问题不简单是一个市场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社会文明程度问题。如果人人都能辨假识假,真就会成为常识,成为自然,我们的整个精神生态就会升级。社会伦理的顽疾被科技迎刃而解不是没有先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到了90年代,缺斤少两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顽疾,从伦理角度解决伦理问题已完全不可能,一杆秤的高低、里面的文章、秤砣的秘密,准星的文章,所谓买的不如卖的精,就包含了秤上的千古文章。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之后电子秤普及(之前人们手中先有了一个小电子秤)彻底从根儿解决缺斤少两的问题,现在人们在市场上谁还想过这个问题?还有这方面的焦虑吗?一丝一毫都没了。消费者不再担心了,商家也再不打这方面的主意了。
…………
手记十七:新一代人
在中关村四海大厦的咖啡厅,我到这里之前的十分钟,鲍捷已坐在那儿。我们没见过面,也没约定任何见面标志,反正会在同一空间,打个电话就行了。午后咖啡厅只有三两个人,有两个还是一起的,正在说话,那个背影无疑是鲍捷。
鲍捷很年轻,一看就是80后,但同时也很“老”,因为他的眼睛。
他的眼睛有点眯,但不是近视,我说过像光年。这种有光年的不时眯一下的眼睛还不老吗?他来到咖啡馆走了多少光年?
至今我仍坚持鲍捷博士生活在两种时间里,一种是自然时间,一种是永恒时间,更多时候是两种时间的交替:现实的与光年的。鲍捷像吴甘沙、赵勇以及后面将要提到的程维、柳青一样,是新时代中关村的大神级人物。他们不同于陈春先,甚至也不同于柳传志,他们仿佛让柳传志一代变成冷兵器时代的大神,不是个人对个人的超越,是时代对时代的超越。即便他们本身也颇不同,鲍捷更科技或黑科技。他们同样不同于卓越的数学家冯康,也不同于年轻的冯康学派。在鲍捷身上你会发现不可能的、不可思议的东西,时间之外的东西。类似外星人,或正在走向外星的地球人。
他不在五行中,又穿越于此,代表着中关村所延展的最远的空间。
可能之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