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先祖、唐朝诗人苏味道
幼时的苏轼,上有三个姐姐,一个长兄,后来又有弟弟苏辙。
在家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幺,很容易被父母忽视,内心孤独,这个,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同感。
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苏家的人,天生要通过摇笔杆子来讨生活。
这一点,苏洵很清楚。
家谱上白纸黑字记载着,300多年前,还在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的苏家就出过一个大名人,名字令人颇有食欲,叫苏味道(648年—705年)。
那是一位初唐的政治家、文学家,九岁即能诗文(苏轼超越了他的祖先,八岁即可作诗,从此才气迸发,不可收拾)。
由于女皇武则天时期政治环境复杂,擅长写内参的苏味道,常有明哲保身、阿谀圆滑之举,被人讥笑。
他性格好,不在乎被笑。还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从此,他的同事们送他外号“苏模棱”(并由此发明了成语:模棱两可)。
苏轼的先祖是墙头草,两头倒,这事说起来不那么光彩。
但千万不要苛责古人,不信你也穿越过去试试,估计满头是包,两眼摸黑。
在古代谋个生,着实不易。
45岁左右,苏味道受外戚裴避道之托,写出了一生中最著名的爆文。
该文题目已不可考,但“辞理精密,文采飞扬”,一时被无数读书人转抄。
从此,苏家就形成了写诗著文的传统。
不过,苏家的人也有它的问题,那就是不认真、不刻意。
比如,苏轼的祖父苏序,从小顽皮,不喜读书,文章不求甚解。
但苏序的颜值很高,是个大帅哥。史载“容貌英伟,为人慷慨,乐善好施,不求报答”。
这样帅气爽朗、性格又好的男人,总是受欢迎的。
何况当时苏序家有良田(还不少,是个地主),没事的时候喜欢约人喝个下午茶。
苏序还好酒,且经常喝。
有一次,二儿子苏涣在某次重要考试中金榜题名,知道消息的时候苏序正在喝酒。
他接过喜报,以略带沙哑的四川普通话,当众大声诵读。
掌声过后,他将喜报跟咬剩的一大块牛肉放到书包里,倒骑着毛驴回家。
那股潇洒的劲儿,跃然纸上。
这不是囚徒胡编的,是史料记载的真事。
时间过得很快,苏序一眨眼就过了50岁。有一天早上醒来,他忽然发现,没有东西留存后世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于是,他开始学习祖先苏味道,磨墨,写诗。
这一写就不可收拾,几年之内写了几千首,但不知什么原因(估计主要是写得不好),一首也没有留存下来。
苏洵继承了父亲的习惯,一直对学问无感,终日嬉游,不知有生死之悲。
18岁的时候,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两人同龄。
这桩婚姻看似普通,却因为苏轼的出世而变得不普通。
苏洵的生活偶像是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李白还是他的老乡。
最初,他象李杜那样东游荡四方,长了不少见识。
到27岁左右,苏洵忽然大悟,变成宅男,学习断句作诗。
他还要求孩子们跟他一起坚持学习。
……
之所以用这么长篇幅来交待苏轼同志的家庭出身,只是为了告诉大家,苏家并未刻意追求功名文章。
作为蜀中大地上有文化的农民,他们活得舒适自在,与世无争。
有没有发现,后来的苏轼身上,总有祖先的影子?
是的,他们颇得道家之风骨。
这是决定苏轼生命情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