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军人物的成就背后是其精神和品格
但《中关村笔记》的制高点自始至终是人,是人的精神和品格。这是我的第二个感受。科技革命、科技创新,特别是领军人物,如果只是专业技术见长,缺乏远大
的志向,没有宽阔的胸襟,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要想有大的成就,很难。看看冯康,被美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称为中国近代数学能超越西方或与之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之一(另两位是华罗庚、陈省身),“他从不以原子弹幕后英雄自居,甚至在自己的履历中提都不提”。他作为中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培养的弟子被称为“冯康学派”,为世界瞩目。其中仅院士就有五位。他们大都和冯康一样,基石一般沉默。宁肯写道:“必须向基石致敬,他们的故事沉默而闪光。”这让人想到当下,有些人被炒成“大师”,却从不自谦、汲汲于名却名
不副实,是多么大的反差啊!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专家陈春先的故事也让人感叹不已。“陈春先的一小步,是中国科技改革的一大步”,有人后来这样说。但他在中关村创办第一个科技服务部时,曾被当时物理所的一些领导看成严重的经济问题。作者写道:“那时离‘文革’还很近,运动整人记忆犹新,心有余悸是一种普遍心理。”有一位服务部的骨干听说有人要在院里立案查他们,就跑到陈春先家里找他,告诉他这位领导过去当过革委会副主任,给江青写过效忠信,“他不仁我们也可以
不义”,建议用这封效忠信警告他。但陈春先认为这样做不合适。他对这位同事说:“效忠信这件事即使有证据,也还要具体分析,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陈春先被多次点名后,心情恶劣,但他仍恪守中国文化注重仁的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来,有关情况经新华社内参送达中央。在高层领导的支持下,科技服务部得以延续,成为大时代的界碑。由此,中关村的科学家、教授不再观望,各显其能,融入历史。 “陈春先的持守与形而上的人格,并不亚于推动巨石”,推动科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