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360余文物展现《美·好·中华》(3)

2017-05-09 08:39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360余文物展现《美·好·中华》

展览看点 1

十三环蹀躞(dié xiè)带:

隋炀帝很时尚

展览中,与名人有关的文物不少。其中一件蹀躞金玉带属于隋炀帝。蹀躞是小步疾走的意思。

这条腰带怎么用?跟现在的腰带有什么区别?专家说,盛唐时期,从皇室宫廷到普通达官显贵,均以配用玉带为荣。从玉带的底色还能看出其官阶。据两唐书的记载,最高等级的玉带底色为紫色,整条玉带由十三块组成。而在每块玉带板的下方,带有能挂载小物品的小钩的玉带便被称为“蹀躞带”。

此次扬州曹庄隋炀帝墓出土的蹀躞金玉带就是带具系统中的最高等级,是目前国内唯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这种玉带最初起源于北方草原民族,从隋唐时期开始流行于汉地,算得上文明交流的产物。

“隋炀帝能文能武,佩戴着十三环金镶玉蹀躞带,也显示出他对衣着打扮很讲究,很时尚。”专家介绍,蹀躞带上会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如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石之类。

还有一段花絮值得一提。相传,隋炀帝杨广死后,萧皇后与宫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将他葬于江都宫流珠堂。宇文化及率部离开江都后,镇守江都的大将感念隋炀帝旧恩,为其发丧并改葬于吴公台下。后来,唐高祖李渊下令将隋炀帝陵迁到雷塘。萧皇后病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命将其尸骨送至江都与隋炀帝合葬。

几经迁葬,隋炀帝陵也曾被“认错”过。最初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的隋炀帝陵,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这种误判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清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经考证认为,槐二村的一处大土墩为隋炀帝陵,于是出资修复,并嘱托书法家写墓碑。上世纪80年代后,该处经过多次整修,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2013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显示墓主为杨广。

展览看点 2

阿育王塔:曾藏身雷峰塔地宫

随着白蛇传的广为传播,西湖畔的雷峰塔也声名远扬。

2001年3月11日,全国各地媒体蜂拥而至杭州,他们将镜头对准雷峰塔,这里的地宫要发掘。参加过当年报道的一位记者回忆,当时住在附近的一位老者泼冷水:“塔里什么都没有,塔倒的时候,白娘娘也走了。”

结果大反转了,经过18个小时的发掘,考古人员从地宫中取出了数十件珍贵文物。五代吴越国王钱俶作的《华严经跋》残碑和盛放金棺的纯银阿育王塔重见天日。专家介绍,雷峰塔地宫发掘填补了五代十国时期佛塔地宫考古的空白,地宫内出土的文物等级高、制作精,代表了吴越国金银器、玉器、铜器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

这件阿育王塔高约36厘米,底座边长约12厘米,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基座下面用方形银板封护,塔座的每侧以菩提树、禅定小佛像4尊相间作装饰。

塔身方形,每面镂刻佛本生故事画面。“萨埵太子舍身饲虎”表现佛陀过去生为印度太子时,与兄出游,见一母虎与七幼虎奄奄一息,遂刺身出血,舍命喂虎。“尸毗王割肉贸鸽”表现了佛陀过去生为尸毗王,为救护被鹰追逐的鸽子,以血肉之躯换取鸽子生命的场景。“快目王舍眼”表现持针刺眼的情节。佛陀过去生为快目王时,以眼施与盲婆罗门,并誓愿未来成佛时令此婆罗门得慧眼。“月光王施首”表现了乐善好施的月光王布施首级给劳度叉的情节。

这件文物也被评为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展览看点 3

辽代烛台:历经千年仍可拆装

2015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小王力沟辽墓找到了一盒墓志,四周装饰十二生肖人物,阴刻篆书“故贵妃萧氏玄堂志铭”几字。结合墓志及相关史料,该贵妃为辽圣宗妃,出自辽代后族最为显赫的萧阿古只一系。

更有意思的是,墓志中记载“辽皇族耶律氏汉室之宗,刘氏也。后族系出兰陵。”而兰陵萧氏之祖是汉相萧何的子孙。专家说:“这是少数民族与汉族联姻的最好证明,恰恰说明自古我们就是多民族友好共处的。”

史料记载,此次发掘的萧皇后其家族在辽代九帝中共出过四位皇后,是辽外戚最为显赫的一支。目前,考古工作者怀疑墓葬中的这位是辽圣宗的第一位皇后。

此次展览,该墓葬出土的一座铜烛台亮相,虽然已有千岁,但这件三节烛台依旧可以拆装自如。

展览看点 4

祭祀礼器“豆”:“芈月”家会用力学平衡

此次抵京的文物中,有一件漆器是配着“支架”来的。在现场,这件凤鸟莲花漆豆被安置在一个塑料支架上。

配支架,是因为此豆造型奇特:由莲花豆盘、鸟首、鸟身、鸟爪与蛇身分件制成,用榫卯连接和生漆粘接两种方法拼合。其中盘腹较深,口微敛,内壁弧,口沿平直。盘外壁上部一周浮雕十四瓣仰莲花。盘下以一凤鸟为柄,凤头后仰向上,鸟颈弯曲较长,凤冠呈倒式与鸟背相接,鸟嘴张开至极限,鸟嘴里衔住方形榫头,榫头插入盘底榫孔内。凤鸟站立于蛇身之上,鸟身、双翅、鸟尾、鸟腿用整木雕刻。鸟胸脯前倾呈圆弧形,双翅略张与鸟背平,鸟尾呈扇形,双腿并列略呈蹲立之势,两爪平齐抓住一条蜷伏的蛇。蛇身修长,蜷伏成“十”字形,蛇头向后而偏左侧,蛇尾较细长且后飘上翘至鸟尾下部中间呈支撑状,顶住鸟尾,以起支撑作用,这表明楚人在制作器物的过程中已能较好地运用物理学中受力平衡原理。“太精巧了,加上年代久远,已经不再适合受力,所以荆州博物馆特意给文物定制了支架承重。”

“豆”是用来做什么的?专家说,大多用于盛放腌菜、肉酱或调味品,与鼎、簋等组合为成套的祭祀礼器。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这件文物出土自荆州市沙市区天星观村长湖南岸的湖滩上,是一座楚墓里的陪葬品,算是“芈月”家的祭祀礼器。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刘冕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