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360余文物展现《美·好·中华》

2017-05-09 08:39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360余文物展现《美·好·中华》

工作人员正在点校文物。

玉人

昨晚,随着最后一批“贵客”安全抵达首都博物馆库房,即将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开幕的《美·好·中华》展览的360余件(套)文物已经从全国21个省区市聚齐。未来几天,经过点校、拍照等环节后,这些文物将有序进入展厅,为观众讲述中华美好。这也是今年本市展览界的重头戏。

市文物局发布消息:此次参展文物是从全国49家单位调拨的,主要是从近20年来每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来的,年代从史前跨越到明清时期。其中八成以上从未到过北京,有些文物甚至是第一次离开故土。

昨日,记者探访了此次展览的文物开箱过程。

展品涵盖史前至明清

“我们从去年春节开始甄选文物,粗略筛选了大约800件,之后到各地去一件一件地精挑。准入门槛,就是美!”首博文物库房里,展览承办方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策展人戴鹏伦介绍,所有展品都是被装在特定的囊匣里,小心翼翼地从全国各地运来,每一件开箱时都需要文物保管部门和首博工作人员在场,测量、拍照,确认无误后才能摆进展柜。

进入展厅,中华的美好将分成史前、夏商周、汉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来展示。“观众逐一走过360余件文物,就可以看到美学发展历程与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融为一体的过程。”展览策展人冯好说,“我们希望在诠释美学流变的同时揭示美学现象背后蕴含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与以往的文物展相比,《美·好·中华》展览的美几乎体现在每一个角落。在展览大纲上,每一个展览部分的标题都取自古代典籍:

史前时期,道法自然,美来自于自然。“年纪最大的一批展品里含有一枚骨针,意味着当时人们开始穿着服饰,有了更多美的追求”。

夏商周,天地之道。以礼制为核心的秩序对当时乃至后世审美潮流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来的文化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依类象形的汉字逐渐成熟,6组件文物将在这一区域展示汉字的美”。

汉唐,保合太和。从秦代到五代,政权分合、多民族融入,美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融合升华。被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的佛光寺一隅在展厅重现,南北方民族特色的文物齐聚。

宋元明清,和合能谐。95件(套)文物中,有一批是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文物。

“展览并未设计尾声,象征着中华审美延续至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没有终点。”冯好介绍。

12件“最美”藏品领衔

首博策展人李丹丹去年设计了首博的《妇好展》,对于这一次展览设计,她想法挺多:“我们要做一条长长的走廊,仿佛一条时空纽带,将观众从展厅入口直接引入展厅中间,一路上会通过一些透视的方法,让观众看到展厅内的一些场景,领略史前古朴的美,看到南方独有的秀美,领略北方豪迈的壮美。”

在这条长廊上,还将展出12件“最美”文物。“每一件文物代表一个朝代人们对美好的认知。”冯好手里有一份“最美”初选名单,河南省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湖北随州出土的方盖鼎、秦始皇陵出土的铜雁、辽宁出土的双鹿纹金牌饰等均已入围。“也有一些朝代竞争很激烈,因为美好的东西太多了。”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刘冕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