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改火”?
《辇下岁时记》:“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
古代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叫“改火”。所谓“改火”,就是重新点燃火种,又称“出火”、“新火”、“新烟”等。
这一民俗活动与先秦时出现的寒食节“禁火”风俗有直接关系。据《周礼·秋官》“司烜氏”条,司烜氏是周王室分管火源、管理火种的官员,“中(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意思是,在仲春时节,司烜氏要管理好火源,敲着木铎,提醒人们现在是禁火时间。周王这个禁火制度,就是后来寒食节形成的起因。《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禁火又称“断火”或“内火”,从冬至后第105天开始,到清明节那天结束。在禁火期间,不能生火做饭,只能食用之前已做好的食物,确是“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禁火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源于春秋时晋人介子推被焚一事,其实这是附会,因为早在西周时已有禁火之制。据天文学家、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久金的研究,古代寒食节“禁火”和清明节“改火”,与古人对二十八星宿中的“大火”星崇拜有关。
大火星,又称大辰星,即商星,是天蝎座中最亮的一颗,与猎户座的参星相对,此起彼落,有“参商不相见”一说。夏历三月份参星落下,商星就要出来,即所谓“火出”,《左传·昭公十七年》称:“火出,于夏为三月”,从三月至九月都能看到大火星。古人常以大火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来安排农事,为此还专门设有观察大火星位置的官员,谓之“火正”。大火星的出现正是古人开始栽种的时候,由于对大火星的崇拜,迷信的古人想到了禁“人间烟火”以示虔诚。
一直到唐朝,寒食节禁火都被严格执行,以免冒犯大火星神,唐代诗人沈佺期《寒食》诗中的“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说的即是此事。当时官府还安排专人下到各家去检查,将鸡毛插进灶灰中,如果鸡毛焦了,说明这家生火了,户主要被严惩。
寒食节一过,到了清明节就开始“改火”了。“改火”往往有仪式,唐宋时皇帝会命人钻木取火,将新火种分赐给臣僚。唐佚名《辇下岁时记》“钻火”条称:“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