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立春数是第5个节气,时间点在阳历每年4月4日至6日间。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个节气命名为“清明”?常见的说法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就气候特征而言,清明时节确是“气清景明”,但这并不是古人最早将这个节气命名为“清明”的根本原因。其实,清明节得名源于“清明风”。而寒食“禁火”的原因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春秋时晋人介子推被焚一事,这同样是一种附会,因为早在西周时已有禁火之制……
清明节到底是怎么得名的?
《淮南子》:“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
在汉朝以前,“清明”与“谷雨”两个节气位序与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是不同的,“谷雨”在前,“清明”在后。这种位序关系的变化恰恰与“清明”节气的得名有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风”时称:“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
清明风即东南风,《易经》后天八卦图(又称文王八卦图)中,东南方是“巽”卦,故古人又将东南风称为巽风。清明风,《吕氏春秋·有始》称其“仲春始发,主暖”。在春季初刮时力量还不甚强大,暖湿宜人,故古人又称清明风为“微风”、“熏风”。
“清明风”与清明节得名有什么关系?西汉刘安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何谓八风?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也就是说,清明风始刮时距离冬至节气是135天。《淮南子》成书时的西汉所用二十四节气(古版)首节是“冬至”,节气相隔15天,推算下来是古版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古人遂以风定名,将这个节气称为“清明”,位于“谷雨”之后。
对比一下现在的历书,古版“清明”节气实是现在的“谷雨”。原来汉朝时“清明”和“谷雨”被互换了。一说是西汉武帝施行“太初历”时所改,另一说是西汉刘歆编制“三统历”时所改;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并非西汉所改,而是东汉章帝刘炟推行“四分历”时易名的。
在西汉版《节气歌》中春季6个节气的顺序都与现在不同,“惊蛰”排在“雨水”前,“谷雨”排在“清明”前,即“春启雨春谷清天”,而非现在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其中的“启”即“启蛰”,就是现在的“惊蛰”,系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
“谷雨”和“清明”节气名称互换是否有道理?传统养生家说不妥,因为只有龙行雨施、春风沐浴后,万物始得清明,本应“谷雨”在前。但从气候学上来讲,“清明”放在前面也不无道理。清明风为三月节气象,在古版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时,清明风始增,东汉人这么一改倒与物候相应。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清明”条便称:“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叁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