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为什么要安排在清明节?
《旧唐书》:寒食节“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扫墓是现在清明节最重要的内容,古人称为“祭墓”。为什么要在清明节祭墓?其原因也颇为复杂。早期人们并不祭墓,“墓”音同“没”,意思是没有了,下葬是不留坟头的,即孔子所谓:“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在儒家推崇的“事死如事生”观念被社会广泛接受后,厚葬之风兴起,祭墓风俗才开始出现。从《孟子·离娄下》记载的一则“墦间乞食”故事来看,祭墓风俗在战国时期已很流行,齐国有一丈夫,便背着妻妾去吃祭墓食物。但祭墓能成为节日风俗,则与古老的“上巳节”有关。
上巳节是先秦人的重要节日,《诗经·郑风》中那首著名的《溱洧》诗描写的就是先秦青年男女在野外过上巳节的情形。就此,《韩诗注》称:“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三月上巳之辰,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可见,上巳节除了基本的“春游踏青”内容外,还有“招魂续魄”和“祓除岁秽”两个主题。在秦汉以后,上巳节渐渐被冷落,原本上巳节的内容分别被转移到了与其时序节点相近的寒食节和清明节里,其中的“招魂续魄”遂变成了祭墓活动。
这在至今流行的祭墓形式中仍可以找到根据。祭墓又称“野祭”,民间俗称“上墓”或“上坟”。清顾禄《清嘉录》卷三“纸锭”条称,苏州人祭墓,“皆焚化纸锭……其有挂于墓者,则彩笺翦长缕,俗呼挂钱,亦曰挂墓。”这种挂墓,就是将白纸做的冥钱串起来,挂在杆子上插到墓地,这一形式的本意即是“招魂续魄”。
在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以前,何时进行祭墓并不统一,有的仍在上巳节的三月三进行,也有的在寒食节进行,还有在春分时进行。唐玄宗时,祭墓才被定在原本以禁火为主题的寒食节里。据《旧唐书》,开元二十年四月十九日,唐玄宗李隆基下了一道敕令:“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既不庙享,何以用展孝恩?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并将寒食节祭墓 “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寒食节从冬至后第105天开始(也有从第104天开始),共2至3天,随后就是清明节。从实际活动看,寒食祭墓在清明节前后均可,有的地方是“前三后四”,有的地方是“前后十天”,还有的行“一月祭”,在清明前后一个月内都可以祭墓。但唐宋时,清明节这天一般只祭死了未逾三年的新坟或是孤魂野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即称:“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那么祭墓后来怎么又安排在清明节了?这是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结果。明朝以后,不举火、吃冷食的寒食节渐渐没人愿意过了,但祭墓不能少,便合并进了清明节,“寒食祭墓”之俗遂变成了“清明扫墓”。而且,以往上巳节和寒食节的的内容也都被整合到了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