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吃重阳糕,是老北京人过重阳节的食俗之一。因为糕谐音“高”,吃糕寓意健康高寿。重阳糕什么样子?现代年轻人几乎不知道,如今很多糕点铺也没有专卖重阳糕的了。
描写民俗类的古书《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九月九日宴会,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其中的“食饵”就是吃重阳糕。又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在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饵,即古代之糕。
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重阳糕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三种。其中“糙花糕”的馅料为栗子仁、杏仁、小枣、核桃仁、葡萄干之类的糙干果,糙干果构成五种颜色。金钱花糕与细花糕的馅料为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青红丝(或香菜叶),也构成五色。
文献上介绍,重阳糕共九层,上面有两只羊(取“重阳”之意),蒸成塔状的发糕面食,故重阳糕又叫九层糕。
笔者在制作过程中,除了制作成九层高,每层间还放九种果脯、果仁等馅料,简单的也可以每层只放九颗枣。顶层的两只羊是用面粉手工捏成,蒸熟后,一只要发给现场最年长的女士首先品尝,另一只发给现场最年长的男士品尝,以表敬老之意。
重阳节有许多习俗,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登高。明清时,北京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榼,出都登高。”重阳节那天,老北京人喜欢登西山八大处、香山、五塔寺、天宁寺等地,在登山的过程中,玩到高兴时,还会吟诗作赋。
除了登高,重阳节还有赏菊的风俗。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老北京的文人墨客逢重阳节常赴天宁寺去赏菊观景。旧时,天宁寺位于广安门外,地势较高,可登临远眺京城。当时,这里的殿宇虽已破旧,但古树参天、花团似锦,尤以多姿貌美的菊花闻名京城。因此,天宁寺成为金秋登高赏菊游乐的好地方。清代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曾收录这样的诗:“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犹带玉人来。”
重阳赏菊的习俗中还有“斗菊”,实际就是比赛看谁的菊花美,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每年都会举办“斗菊”活动,吸引全国各地喜欢菊花的人,前来一睹菊花之美。
重阳节当天,饮菊花酒也是传统民俗之一。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
古时菊花酒,讲究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放入白酒中泡制,直至第二年九月九日才拿出来饮用。
在重阳节这一天,北京人除登高望远、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外,还有佩戴茱萸包的民俗。其目的是驱灾辟邪、祛病求吉。茱萸历来被人们称为“辟邪翁”,有健康长寿之意。重阳这天,人们采摘茱萸的枝叶和果实装在彩色布包里,佩戴在身上,有辟邪之意。后来,人们除了放茱萸,还会放上其他中药,制作成香囊。
另外,老北京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在重阳节这天要将出嫁的女儿接回来。这个习俗如今在北京的郊区还流行着。重阳节这天,天刚亮,娘家人就备着酒、糕点以及水果去接女儿回家。女儿接回家后,父母要取一片重阳糕搭在女儿额头上,一边搭,还一边说些祝福的话:“愿儿百事俱高。”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女儿节”。
重阳节吃重阳糕,是老北京人过重阳节的食俗之一。因为糕谐音“高”,吃糕寓意健康高寿。重阳糕什么样子?现代年轻人几乎不知道,如今很多糕点铺也没有专卖重阳糕的了。
描写民俗类的古书《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九月九日宴会,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其中的“食饵”就是吃重阳糕。又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在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饵,即古代之糕。
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重阳糕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三种。其中“糙花糕”的馅料为栗子仁、杏仁、小枣、核桃仁、葡萄干之类的糙干果,糙干果构成五种颜色。金钱花糕与细花糕的馅料为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青红丝(或香菜叶),也构成五色。
文献上介绍,重阳糕共九层,上面有两只羊(取“重阳”之意),蒸成塔状的发糕面食,故重阳糕又叫九层糕。
笔者在制作过程中,除了制作成九层高,每层间还放九种果脯、果仁等馅料,简单的也可以每层只放九颗枣。顶层的两只羊是用面粉手工捏成,蒸熟后,一只要发给现场最年长的女士首先品尝,另一只发给现场最年长的男士品尝,以表敬老之意。
重阳节有许多习俗,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登高。明清时,北京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榼,出都登高。”重阳节那天,老北京人喜欢登西山八大处、香山、五塔寺、天宁寺等地,在登山的过程中,玩到高兴时,还会吟诗作赋。
除了登高,重阳节还有赏菊的风俗。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老北京的文人墨客逢重阳节常赴天宁寺去赏菊观景。旧时,天宁寺位于广安门外,地势较高,可登临远眺京城。当时,这里的殿宇虽已破旧,但古树参天、花团似锦,尤以多姿貌美的菊花闻名京城。因此,天宁寺成为金秋登高赏菊游乐的好地方。清代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曾收录这样的诗:“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犹带玉人来。”
重阳赏菊的习俗中还有“斗菊”,实际就是比赛看谁的菊花美,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每年都会举办“斗菊”活动,吸引全国各地喜欢菊花的人,前来一睹菊花之美。
重阳节当天,饮菊花酒也是传统民俗之一。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
古时菊花酒,讲究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放入白酒中泡制,直至第二年九月九日才拿出来饮用。
在重阳节这一天,北京人除登高望远、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外,还有佩戴茱萸包的民俗。其目的是驱灾辟邪、祛病求吉。茱萸历来被人们称为“辟邪翁”,有健康长寿之意。重阳这天,人们采摘茱萸的枝叶和果实装在彩色布包里,佩戴在身上,有辟邪之意。后来,人们除了放茱萸,还会放上其他中药,制作成香囊。
另外,老北京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在重阳节这天要将出嫁的女儿接回来。这个习俗如今在北京的郊区还流行着。重阳节这天,天刚亮,娘家人就备着酒、糕点以及水果去接女儿回家。女儿接回家后,父母要取一片重阳糕搭在女儿额头上,一边搭,还一边说些祝福的话:“愿儿百事俱高。”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女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