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无论怎么变 文学的功能仍在人心(3)

2017-03-07 08:28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无论怎么变 文学的功能仍在人心

文艺青年

北青艺评:这些年“文艺青年”这个词虽然老被嘲讽,但其实它一直是一个热词。这个群体又开始起来了,如何满足一种新兴的中产阶级的文学趣味?有一些市场还没有被很好地满足,我感觉你们其实也是在寻找一种新的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让我很吃惊的是,杂志创刊消息刚刚发布,就已经卖断加印了。事先想到会有这种“盛况”吗?

孙甘露:有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对阅读有期待,他们的口味,我不能说“更高级”,但更“多元化”。这也是多出一本选刊的可能性,可以有新的选择。罗兰·巴特在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的演说上讲治学,“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乐趣”。很多时候阅读也是消遣,是一种陶冶,但年轻人也需要知识。

北青艺评:谈到文学杂志的改革,我们看到《收获》在数字化,《萌芽》也在改版,好像大家都意识到不改变不行了。

孙甘露:像《收获》这样地位崇高的文学杂志,实际上一直在做很多新的尝试,比如上世纪80年代连续几年的先锋文学专号,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尝试探索的侧重点不同。像上海文艺社的《小说界》,今年改版专门做短篇小说,这本80年代创刊的杂志,尝试跟传统的文学杂志不一样的编辑思路,每期有主题,然后约作家来写。文学杂志多年来就是这样,很多人都在探索新的编辑方式,《萌芽》下一步还要改,继续在编辑上下工夫,适应现在年轻人的趣味和口味,以及发掘新的可能性。

现在的90后、00后的口味怎么可能跟50后一样?日常经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小时候有一口肉吃,就高兴死了,你现在给他一碗肉,他还挑三拣四。年轻人生活在物质相对富裕的环境,口味肯定更刁,这是现实。我们在尝试有没有新的空间,年轻人还是需要这样,怎么提供一个适合他们的产品,又坚守文学的品质,经典文学的高度,这是我们要看齐的东西,同时又尽量观察到现在活跃的创作,同时又给年轻一代的读者提供适合他们,或者他们需要的东西,让他们更关注当代文学。现在的年轻人都受过很好的教育,你糊弄不了他的,他不喜欢看,你也没办法。

对当下的文学创作要充分了解、关注,在前面的基础上找到好的东西,推荐给年轻一代,同时以适合他们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但这个不是迎合,我们也不能说引导,我们处于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中。

北青艺评:《萌芽》改版效果好吗?

孙甘露:现在《萌芽》的运营总体还是可以的,但是和其他文学杂志比较怎么样,我不太清楚。《萌芽》在2010年转企以后,直接面对市场的挑战,压力还是很大的。做文学杂志的同行都知道眼下的情况。我想再观察一段,《萌芽》的思路还是要调整、改变。80后韩寒那一代都已经为人父母了,现在《萌芽》的读者已经换了一代人,而且读者远比你想象的聪明。固执、糊弄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